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民国时期行政诉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00:50
  民国时期,人民因官署之违法或不当行政处分,致损害其权利或利益,得依法向特定官署提起诉愿以请求救济。综观既有研究,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文献整体数量十分匮乏,呈现出明显的研究断层;另一方面,民国时期的专门研究也是残缺的,主要集中于1930年国民政府诉愿法出台至1935年诉愿法第一次修正的时间段内,没有完整地展示出前段的形成过程及后续十几年的诸多变化。并且,从研究范式上看,重实用、轻理论,深度和精度明显不足。关于民国时期诉愿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也欠缺具备足够数据支持的宏观判断。正是基于这些事实,本文确定了涵盖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内的较为全面的研究范围,以及以法解释学和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为了全方位呈现民国时期行政诉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除引言部分外,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六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探寻诉愿之由来、阐释诉愿之涵义、梳理诉愿之法律依据及主要特点,再依序详细分析诉愿制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如下:第一章,何谓诉愿。经考证,“诉愿”一词并非渊源于古代汉语,而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为构建行政救济制度专门创造的制度名称,于清末修律过程中译校得来。梳理和总结日本早期诉愿学说和民国时期...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何谓诉愿
    第一节 “诉愿”一词的由来
        一、古代汉语中的“诉”和“愿”
        二、词源:日本行政诉愿法
        三、传入:清末修律过程中引进
    第二节 诉愿的涵义
        一、早期日本行政诉愿学说之奠基
        二、民国时期行政诉愿学说的发展
        三、小结
    第三节 诉愿的法律依据
        一、诉愿权的宪法表达
        二、《诉愿法》之递嬗
    第四节 诉愿之辨析
        一、诉愿与行政诉讼
        二、诉愿与请愿
        三、诉愿与声明异议、呈请再审查
第二章 诉愿事项
    第一节 诉愿事项之规定
        一、概括主义的规范模式
        二、管辖规定的限制
    第二节 法定构成要件
        一、行政处分
        二、违法或不当
        三、损害人民权利或利益
    第三节 非诉愿事项之排除
        一、行政规章
        二、内部行政行为
        三、自治机关之处分
        四、行政不作为
        五、行政事实行为
        六、司法裁判
        七、劳资争议仲裁
        八、官吏个人违法
        九、国家与公民之私权争执
    第四节 实际诉愿事项分布情况
        一、诉愿案件涉及的领域
        二、诉愿案件涉及的事项
第三章 人民呈诉
    第一节 诉愿人
        一、诉愿人资格
        二、诉愿人类型
        三、诉愿人权利
    第二节 提起诉愿之期限
        一、期限之日数
        二、期限之起算
        三、在途期间之扣除
        四、期限末日为休息日毋庸算入
        五、逾期限之救济
    第三节 诉愿书
        一、诉愿书之程式
        二、诉愿书之呈递
        三、附送及分报
    第四节 提起诉愿之效力
        一、恢复或赋予特定官署取消或变更权
        二、受理诉愿官署必为决定
        三、原处分得依场合停止执行
第四章 诉愿管辖
    第一节 管辖要素
        一、诉愿等级
        二、原处分官署
        三、受理诉愿官署
    第二节 一般管辖规则及其变迁
        一、规范模式:由概括主义到列举主义
        二、隶属管辖原则的确立
        三、选择管辖改革
        四、余论:隶属管辖与诉愿公正
    第三节 比照管辖规则
        一、其他官署诉愿管辖之比照
        二、特种官署受理诉愿之比照
    第四节 管辖争议及其处理
第五章 案件处理
    第一节 承办机构
        一、主管部门
        二、诉愿审理委员会
    第二节 审前程序
        一、移付
        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三、原官署答辩、送卷
    第三节 案件审理方式及范围
        一、以书面审理为原则
        二、以言辞辩论为例外
        三、坚持全面审查
    第四节 审理程序
        一、事实调查
        二、适用依据
        三、审理期限
    第五节 其他程序
        一、停止执行原处分
        二、中止审理
第六章 诉愿决定
    第一节 诉愿决定类型
        一、驳回
        二、维持原处分或决定
        三、撤销原处分或决定
        四、变更原处分或决定
        五、诉愿实际纠错率
    第二节 诉愿决定书
        一、决定书之程式
        二、决定书之送达
    第三节 诉愿决定之结果
        一、诉愿决定之拘束力
        二、不法官吏之处置
    第四节 诉愿决定之救济
        一、提起再诉愿
        二、提起行政诉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制度实效考[J]. 俞祺.  中国法学. 2018(06)
[2]民初大理院判例制度创设论略[J]. 敖海静.  天中学刊. 2018(03)
[3]我国台湾地区诉愿审议委员会研究——兼谈对我国大陆地区复议制度改革的启示[J]. 金成波,覃慧.  行政法学研究. 2016(05)
[4]民国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诉讼制度比较[J]. 赵勇,王学辉.  行政法学研究. 2015(05)
[5]我国台湾地区诉愿制度之过去、现在与未来[J]. 张文郁.  行政法学研究. 2015(03)
[6]刍议行政复议和解制度及实施[J]. 李智姝,范治斌.  华章. 2013 (03)
[7]文本、判解及学说:近代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生成谱系[J]. 蔡晓荣.  清华法学. 2013(01)
[8]台湾地区诉愿审议委员会对大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启示[J]. 黄磊,王书娟.  海峡法学. 2012(04)
[9]行政复议:制度比较、功能定位与变革之途[J]. 黄学贤,马超.  法治研究. 2012(06)
[10]行政复议改革之重——关于复议机构的重构[J]. 刘莘.  行政法学研究. 2012(02)

博士论文
[1]民国北京政府行政诉讼制度研究[D]. 赵勇.西南政法大学 2012
[2]韩国行政复议制度研究[D]. 李钟晚.山东大学 2012
[3]宪法诉愿研究[D]. 汪新胜.武汉大学 2010
[4]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 王月明.华东政法大学 2008
[5]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D]. 刘志峰.中国政法大学 2007
[6]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研究[D]. 宋玲.中国政法大学 2007
[7]民国监督制度研究[D]. 何增光.浙江大学 2004
[8]行政诉讼先行程序研究[D]. 蔡文斌.中国政法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诉愿权利保障机制[D]. 李东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诉愿制度[D]. 于姗.西南政法大学 2014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法院制度研究[D]. 刘莉佳.南京师范大学 2012
[4]论行政法院在中国之构建[D]. 李宏茂.电子科技大学 2010
[5]北洋政府初期肃政厅研究[D]. 方辉.河南大学 2009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诉愿制度探略[D]. 郭娟.西南政法大学 2009
[7]民初政争夹缝中的肃政厅[D]. 李松杰.华中师范大学 2008
[8]行政复议制度的缺陷和完善探析[D]. 吕春宝.吉林大学 2007
[9]民国初年平政院制度研究(1914-1916)[D]. 李唯一.中国政法大学 2007
[10]中国近代行政诉讼制度研究[D]. 孙之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本文编号:3303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03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8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