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17:26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


图2-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成分结构图(沈德立,2008)??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活跃共同启发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再认知

心理健康素质,成分结构


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yj〇风格|?|归因k格|?|格|?|动力系疣|?| ̄ia ̄ ̄|?|个注索质|?|人际衆质??II?|?_□? ̄??ilH??图2-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成分结构图(沈德立,2008)??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活跃共同启发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再认知。在这??—过程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也逐步从心理素质的庞大体系中独立出来。从最初研宂的成分结构上??看,心理健康素质更加重视对人的社会化进程方面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健康素质研宄并未过??分关注心理健康素质成分的内在结构逻辑,这使得后来的研宄者对心理健康素质的成分来源产??生疑惑。实际上早期心理健康素质研宄的重点还是将那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认识上抽??象出来。随着学界对心理健康素质规律与表现的不断认识,在“中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江光荣,2009)课题中,适应素质被接受为心理健康素质的平行成分之一。??^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旬向向向向肉度??我知因力际对性应??风风系素风素??格丨丨格丨丨统|?|廣丨\m\??图2-2髙中生心理健康素质成分结构图(江荣光,2009)??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成分与结构(梁宝勇,2012),并提出了可以??用来反映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8种心理特质和“类特质自我概念,社会期许性,人际??心理素质,生活信念,坚韧性,弹性特质,情绪性和健康信念)和两种“亚特质”(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这种成分建构方式倾向与将心理健康素质中的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分开,以体现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二元特点。??9??

心理健康素质,健康素质,成分结构,成年人


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1?????I? ̄??,?1??_1?1_|?自心人?钍健生??坚情?我理际?会康?活??韧绪?概弹索?赞信信??|?1^1?1^1?1I?I?I?|?i午丨?|?念?|?丨念??认知风格卜?应对风格??图2-3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成分结构图(梁宝勇,2011>??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相对尺度,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特质,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和行为波动就轻易认为其不具有健康素质。而且,心理健康素质也是一个连??续体,从健康到不健康、不正常、变态、心理疾病,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区别。如果个体??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那么才可能是心理素质不良。另外,从不健康到健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实践中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问题。??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认知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如感知觉、元认知以及认知风格、认知策略等??特点(沈德立,2004;江光荣,2009)。??(2)应对素质。应对素质是认知素质、情绪素质和人格素质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个体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特有的因应外界刺激的策略和手段。应对不仅是从前个体主观体验的积攒,??而且还包括应对策略与手段的学习,是先天人格特质与后天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梁宝勇,2011)。??(3)动力素质。又称心理动力,泛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内部驱力系统,涵盖了个体产生心??理活动的根本要素,如需要、外部动机、摄入调节、内部动机等,还包括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全国采样调查报告[J]. 刘旭,白学军,李馨,郝嘉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6)
[2]体育科学领域的问卷调查: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J]. 毛志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5)
[3]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J]. 孙利红,彭小东.  湖北体育科技. 2015(12)
[4]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心理变量的研究[J]. 聂惠敏,董德朋.  体育学刊. 2015(05)
[5]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温煦.  体育科学. 2015(03)
[6]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J]. 游茂林,石岩.  体育科学. 2015(02)
[7]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坚韧人格素质全国采样调查报告[J]. 于丽荣,卢国华,梁宝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06)
[8]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J]. 黄洁,张慧勇,商士杰.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06)
[9]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全国采样调查报告[J]. 程诚,黄俊,梁宝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06)
[10]心理弹性、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钢化效应和敏化效应[J]. 叶艳,范方,陈世键,张烨,龙可,唐凯晴,王鹤.  心理科学. 2014(06)

博士论文
[1]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 尹志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黎志华.中南大学 2013
[3]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D]. 彭美贵.南京理工大学 2013
[4]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郑媖.武汉大学 2013
[5]短期身体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D]. 张韧仁.上海体育学院 2013
[6]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韧性研究[D]. 王东升.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全海英.辽宁师范大学 2012
[8]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 姜巧玲.中南大学 2012
[9]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付道领.西南大学 2012
[10]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 王坤.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乌鲁木齐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D]. 赵钰.新疆师范大学 2015
[2]民警原因不确定感、归因风格、应对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张湘玉.浙江大学 2015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 袁丽佳.四川师范大学 2015
[4]青少年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D]. 孙玮玮.温州大学 2014
[5]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因子分析及应用[D]. 王端卫.山东大学 2014
[6]身体锻炼幸福感问卷的编制[D]. 程鹏举.天津体育学院 2014
[7]蒙古族大学生人格坚韧性研究[D]. 白音德力海.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8]初中生人际关系素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 穆宝华.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9]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 魏杰.南京大学 2013
[10]青少年人际和谐、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关系的实证研究[D]. 王敏.广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08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08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