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空间变迁与记忆建构 ——雄崖所古村落保护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21:19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论证,证明中国问题的根源是因西方文明的冲击而产生的文化失调;费孝通则认为恢复农村企业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而之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则使村庄拆并、农民迁徙、及许多古建筑面临被拆迁的严峻局面。在此过程中,文化则显现出殊异的生长图景,并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于是,自9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概念伊始,保护乡村文化景观,便是在现代性日益高涨的时代里,人们以“民”的方式通过有形的或被感知的民俗文化的重现来保护乡村文化空间。由是观之,传统村落保护的呼声从政策实施、学理认识乃至实践尝试均表现出被持续高度关注的态势。其中,尤以对古村落目的地的文化特殊性和保护模式成为关注焦点。然而,自20世纪70、80年代至今,距离经济改革已有四十年之久,这意味着,空间仿佛早已被现实的形成在对象之中;且以古村落为载体的社会记忆在对一段共有时间的叙述中得以形成,通过一系列共同的习俗被唤起,并在与其他习俗的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完善。那么,在一个快速流动和变化的世界里,空间是如何被创造和用作人类记忆和社会价值的固定标记的?具体来说,(1)在空间变迁层面,古村...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意义
        1.2.5 研究创新点
        1.2.6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田野调查地点概述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古村落研究综述
        2.1.1 村落共同体的视角
        2.1.2 乡土文化遗产的视角
        2.1.3 旅游规划的视角
        2.1.4 研究不足
    第二节 空间性研究综述
        2.2.1 “空间性”研究的西方图景
        2.2.2 中国空间性研究的旨趣
        2.2.3 “空间性”研究启示
    第三节 记忆研究综述
        2.3.1 记忆相关的理论议题
        2.3.2 记忆相关的叙事载体
    第四节 记忆的空间性叙事
        2.4.1 记忆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隐喻
        2.4.2 记忆在空间中的政治权力隐喻
        2.4.3 记忆在空间中的文化象征隐喻
    第五节 空间的记忆与记忆的空间
第三章 从“卫所”到“古村落”:雄崖所村的空间变迁历程
    第一节 “卫所制”浅析
    第二节 社会科学里关于“空间政治”话语
    第三节 “雄崖所”的空间变迁
        3.3.1 军事防御的空间
        3.3.2 改造建设的空间
        3.3.3 生态保护的空间
    第四节 空间变迁与人们日常生活时间叙事
    第五节 空间变迁与社会记忆的断裂与传承
        3.5.1 仪式言语记忆的断裂
        3.5.2 特色建筑文化记忆的断裂
        3.5.3 神话和传说记忆的传承
    小结
第四章 空间文化与海防博物馆:雄崖所村社会记忆的建构
    第一节 古村落社会记忆现状分析
    第二节 雄崖所村关于记忆话语的表述
        4.2.1 关于历史变迁层面的话语表述
        4.2.2 关于国家权力层面的话语表述
        4.2.3 关于社会群体层面的话语表述
    第三节 雄崖所村关于空间文化的叙事
        4.3.1 以建筑景观为载体的知觉空间叙事
        4.3.2 以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为载体的神话空间叙事
        4.3.3 以日常生活习俗为载体的抽象空间叙事
    第四节 海防博物馆展览
        4.4.1 博物馆在解释层面上的政治意义
        4.4.2 博物馆在操作层面上的文化意义
        4.4.3 博物馆在位置层面上的象征符号意义
    小结
第五章 主体空间的生成:村落个体记忆的阐释
    第一节 身体空间与客观空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个体记忆“知觉场”
        5.2.1 饥饿感记忆
        5.2.2 红色认知记忆
        5.2.3 情感体验记忆
        5.2.4 仪式习俗重被呼唤记忆
    第三节 个体记忆“现象场”
        5.3.1 知觉:主体与世界关系体现为亲缘而慢速的日常生活作息
        5.3.2 体验:主体与世界关系发展为对个人之精神膜拜
        5.3.3 意义:主体与世界关系与具体的、个性化的个人相联系
    第四节 主体空间的生成
        5.4.1 生存的空间
        5.4.2 习惯的空间
        5.4.3 想象的空间
第六章 “记忆图示”呈现:重构古村落保护的空间实践
    第一节 宗教图示与政治图示相结合
        6.1.1 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挖掘
        6.1.2 神圣空间遗存的复兴和神话叙事
    第二节 仪式展演
        6.2.1 祭海仪式之想象
        6.2.2 祭山仪式之重构
    第三节 大众媒介图示的传播
    第四节 雄崖所古村落保护的空间实践与发展迷思
        6.4.1 现行的空间实践
        6.4.2 发展的迷思
    第五节 历史话语与文化实践:矛盾与困境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基本结论
        7.1.1 政府政策的推动和规划是社会空间意义书写的主要动力
        7.1.2 个人经历的形成与空间剧烈变迁交织,是中国社会构造与转型所呈现的图像
        7.1.3 从“主体-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古村落保护实践,是推进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第二节 对“个人-文化-社会”关系的思考
        7.2.1 文化研究理论爬梳
        7.2.2 村落形成与文化整合
        7.2.3 乡村建设与文化自省
        7.2.4 乡村存续与文化自觉
        7.2.5 关于雄崖所地区目前文化遗产现状及其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新视角[J]. 冯智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2]历史记忆、祖源叙事与文化重构:永胜彝族他留人的族群认同[J]. 黄彩文,子志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3)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二)[J]. 孙九霞.  旅游学刊. 2017(02)
[4]中国城乡关系的理想类型——基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探索[J]. 赵旭东,杨修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5]一致与偏离:仪式民俗与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基于山地白族B村落的个案[J]. 李容芳,李雪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6]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2016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 谢景连,王健,王金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04)
[7]非遗保护中的褶皱与张力——以甘南农牧区为例谈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对非遗保护的作用[J]. 陈富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8]基于乡愁记忆的历史街区风貌改造研究——以重庆市巫溪县漫滩路为例[J]. 辛儒鸿,吴丽佳,周建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1)
[9]重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文本意识[J]. 闵英,曹维琼.  贵州社会科学. 2016(11)
[10]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研究[J]. 蔡磊.  学术界. 2016(07)

硕士论文
[1]留住乡愁[D]. 窦彪.南昌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12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12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3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