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1 01:13
所谓社会分化,就是社会结构不断分解重组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分类日益凸显,社会差别逐渐增多的现象。从蒙昧、野蛮时代迄今的人类历史表明,社会结构分化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相伴始终,特别是当人类文明开启现代历程之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现代变量”所引发的社会分化尤为剧烈和突出。自19世纪中页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始终面临如何看待和治理社会分化现象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的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放任社会分化的,其结果导致社会失控,国家一盘散沙;鉴于上述教训,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抑制社会分化,进而建立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分化社会,该社会极大促进了社会团结和现代生产力发展,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一系列缺陷,最终不但没有实现推动现代化的使命,反而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浩劫。上述事实证明,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既不能完全放任社会分化,也不能无视历史规律,极度压抑社会分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发展进步良性互动的现代化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社会分化以市场经济改革为原初动力,以计划经济时代的低分化社会为...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现代化
(二)社会分化
(三)社会整合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现代化理论
(二)功能主义理论
(三)社会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与低分化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抑制社会分化的措施与结果
一、战争胜利之后的城市接管
二、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革
三、三大改造
第二节 抑制社会分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抑制社会分化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二、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社会各界倾向抑制社会分化
三、抑制社会分化符合当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四、国际、国内斗争形势要求抑制社会分化
第三节 低分化社会的运行逻辑
一、科层化的社会空间
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
三、限制社会自由流动
四、突出政治
第四节 低分化社会的主要贡献和问题
一、低分化社会的主要贡献
二、低分化社会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特征与趋势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
一、系统分化
二、职业分化
三、收入分化
四、阶层分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分化的非对抗性
二、社会分化的渐进性
三、社会分化的不平衡性
四、社会分化的可控性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新趋势
一、社会分化的维度日益多元化
二、社会分化的“跨边界”现象日益增多
三、社会分化日益显现“流动性”趋势
四、网络社会分化日趋明显
第三章 社会分化的历史进步意义
第一节 社会分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分化创造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
二、社会分化创造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分化产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社会分化增进社会群体之间的依赖和互补
二、社会分化涵养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基础
三、社会分化创造群际联系的纽带
四、社会分化对阶级阶层冲突具有削弱效应
第三节 社会分化与“人的自由发展”
一、社会分化激活了社会成员的意志自由
二、社会分化开拓了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空间
三、社会分化彰显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
第四章 社会分化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第一节 社会分化与宏观结构失衡
一、社会分化导致系统结构失衡
二、社会分化导致职业结构比例失衡
三、社会两极分化
四、社会碎片化
第二节 社会群体分化的反常现象
一、弱势群体的分化
二、边缘群体的分化
三、反社会群体的分化
第三节 社会分化对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
一、社会分化削弱传统社会信任的基础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冷漠
三、社会分化与社会焦虑
第五章 高分化社会的社会整合与秩序重构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生成主体
一、作为“政治权威”的国家
二、作为“中间变量”的社会组织
三、具有“双重属性”的社会成员
第二节 社会秩序的生成条件
一、有助于社会整合的生产力因素
二、重新发现“共同性”
三、“社会纽带”的作用
第三节 正常分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分化与整合同步发展原则
二、社会分化的合理性原则
三、付出与收益等比例分配原则
四、社会分化的可控性原则
五、社会分化的底线原则
六、社会分化的渐进性原则
七、充分吸纳原则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基本面是积极的
(三)不应忽视社会分化的风险与挑战
二、可能的扩展研究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独特性问题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问题
(三)社会分化与未来社会形态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形势预判与走向前瞻(上)[J]. 党俊武. 老龄科学研究. 2018(11)
[2]社会分化、民主失灵与美国政治的未来前景[J]. 刘世强,赵乐. 当代亚太. 2018(05)
[3]“大家在一起”: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表意、拼贴与同构[J]. 周怡. 社会学研究. 2018(05)
[4]组织分化、政治整合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J]. 张静,董彦峰. 文化纵横. 2018(04)
[5]更好发挥社会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 贾双跃.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08)
[6]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J]. 张广胜,田洲宇.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7)
[7]中国政治精英优势与现代化建设[J]. 吴忠民,贾双跃. 人文杂志. 2018(06)
[8]执政党的社会整合与权威塑造:一个比较的视角[J]. 朱前星. 国外理论动态. 2018(06)
[9]群体性事件与政治稳定:一项基于风险模型的新解释[J]. 余艳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J]. 李实. 学术界. 2018(03)
博士论文
[1]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D]. 李红松.中共中央党校 2015
本文编号:3312471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现代化
(二)社会分化
(三)社会整合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现代化理论
(二)功能主义理论
(三)社会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与低分化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抑制社会分化的措施与结果
一、战争胜利之后的城市接管
二、农村地区的土地改革
三、三大改造
第二节 抑制社会分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抑制社会分化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二、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社会各界倾向抑制社会分化
三、抑制社会分化符合当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四、国际、国内斗争形势要求抑制社会分化
第三节 低分化社会的运行逻辑
一、科层化的社会空间
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
三、限制社会自由流动
四、突出政治
第四节 低分化社会的主要贡献和问题
一、低分化社会的主要贡献
二、低分化社会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特征与趋势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的基本状况
一、系统分化
二、职业分化
三、收入分化
四、阶层分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分化的非对抗性
二、社会分化的渐进性
三、社会分化的不平衡性
四、社会分化的可控性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新趋势
一、社会分化的维度日益多元化
二、社会分化的“跨边界”现象日益增多
三、社会分化日益显现“流动性”趋势
四、网络社会分化日趋明显
第三章 社会分化的历史进步意义
第一节 社会分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分化创造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
二、社会分化创造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分化产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社会分化增进社会群体之间的依赖和互补
二、社会分化涵养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基础
三、社会分化创造群际联系的纽带
四、社会分化对阶级阶层冲突具有削弱效应
第三节 社会分化与“人的自由发展”
一、社会分化激活了社会成员的意志自由
二、社会分化开拓了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空间
三、社会分化彰显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
第四章 社会分化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第一节 社会分化与宏观结构失衡
一、社会分化导致系统结构失衡
二、社会分化导致职业结构比例失衡
三、社会两极分化
四、社会碎片化
第二节 社会群体分化的反常现象
一、弱势群体的分化
二、边缘群体的分化
三、反社会群体的分化
第三节 社会分化对社会心态的消极影响
一、社会分化削弱传统社会信任的基础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冷漠
三、社会分化与社会焦虑
第五章 高分化社会的社会整合与秩序重构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生成主体
一、作为“政治权威”的国家
二、作为“中间变量”的社会组织
三、具有“双重属性”的社会成员
第二节 社会秩序的生成条件
一、有助于社会整合的生产力因素
二、重新发现“共同性”
三、“社会纽带”的作用
第三节 正常分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分化与整合同步发展原则
二、社会分化的合理性原则
三、付出与收益等比例分配原则
四、社会分化的可控性原则
五、社会分化的底线原则
六、社会分化的渐进性原则
七、充分吸纳原则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基本面是积极的
(三)不应忽视社会分化的风险与挑战
二、可能的扩展研究
(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独特性问题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问题
(三)社会分化与未来社会形态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形势预判与走向前瞻(上)[J]. 党俊武. 老龄科学研究. 2018(11)
[2]社会分化、民主失灵与美国政治的未来前景[J]. 刘世强,赵乐. 当代亚太. 2018(05)
[3]“大家在一起”: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表意、拼贴与同构[J]. 周怡. 社会学研究. 2018(05)
[4]组织分化、政治整合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J]. 张静,董彦峰. 文化纵横. 2018(04)
[5]更好发挥社会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 贾双跃.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08)
[6]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J]. 张广胜,田洲宇.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7)
[7]中国政治精英优势与现代化建设[J]. 吴忠民,贾双跃. 人文杂志. 2018(06)
[8]执政党的社会整合与权威塑造:一个比较的视角[J]. 朱前星. 国外理论动态. 2018(06)
[9]群体性事件与政治稳定:一项基于风险模型的新解释[J]. 余艳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J]. 李实. 学术界. 2018(03)
博士论文
[1]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D]. 李红松.中共中央党校 2015
本文编号:3312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1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