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研究 ——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8-01 16:17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教师的发展,大学教师发展制度是大学的基础性制度。相较于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资源配置层面的改善,在更为基础的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激活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力,成为新时代大学教师发展乃至整个大学发展重要着力点。大学教师发展场域中不同的主体关系和权力分配,会从根本上影响制度的创新方式、运行特征和实施效果。有效的制度创新必须以处理好各类主体之间的角色关系为基础,建立在主体之间合理的权力格局之上。因此,本研究运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对学术职业核心内涵的理解为价值基础,将揭示大学教师发展中政府、高校和大学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作为研究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重点对如何确定三类主体的权力边界,主体以何种方式如何介入大学教师发展场域,如何相互协作和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主要追求两个方面的“收益”。一是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包括大学教师个体和相关群体在素质能力上的提升;二是促进学术职业的发展,也就是大学教师作为一个以学术活动为工作内容的专门职业,其学术生产力整体得到提升。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原有的制度,解决...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大学教师发展: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
(二)国际背景: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介入
(三)国内实践:绩效至上的政府强势主导
(四)回归学术“原点”:透过主体关系对制度创新的重新检视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视角的切入
(三)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大学教师发展
(一)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定义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教师发展的实施方式
(四)大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性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一)新制度主义概述
(二)制度及其构成
(三)制度创新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历史回顾
(二)制度视角下大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审视与改革趋向
第三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理论界说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诠释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层次划分
(三)大学教师发展制度与其他大学教师制度的关系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主要功能
(一)确定教师发展的现实空间
(二)促进教师在发展中的合作
(三)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稳定的激励
(四)塑造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的实质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主体
(三)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
一、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
(一)制度逻辑
(二)扩散机制
(三)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
二、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
(一)制度逻辑
(二)扩散机制
(三)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
三、“双重路径”中的主体关系
(一)主体关系分析模型
(二)不同制度创新类型的现实境遇
(三)行动集团理论下的三元主体
第五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单主体困境”
一、“单主体困境”的成因
(一)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诺思悖论”和“有限理性”
(二)教师的“单位意识”和“平庸思想”
(三)高校的“科层体制”和不完全委托-代理关系
二、“单主体困境”的现实表现
(一)主体行为的策略性背离
(二)主体间关系的单向度约束
(三)制度创新过程的线性特征
三、“单主体困境”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的有效供给降低
(二)制度创新的交易成本提高
(三)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增强
四、对“单主体困境”的路径突破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收益”
(二)对学术职业的重新审视
(三)对制度创新的理解转向
第六章 高校“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建构
一、“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内涵特征
(一)制度创新主体的网络化结构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分工式协作
二、“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
(一)以高教体系及师资结构的有序分化为前提
(二)以实现有序分化基础上的协作发展为目标
(三)以学术场域的组织变革为核心
(四)以制度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为观照
三、“三元主体协作”中制度要素的合法性构建
(一)政策规制:确立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则
(二)规范引导:形成一致的约束性期待
(三)文化培育:建构共同的信念体系和意义框架
四、“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构建外部支持保障体系
(二)高校:构建内部主体共生体系
(三)大学教师:形成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个案分析[J]. 杜娟,王颖. 高校教育管理. 2018(04)
[2]最后堡垒的失守?——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审思[J]. 操太圣.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2)
[3]治理视角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组织变革:路径与借鉴[J]. 刘之远.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3)
[4]“双一流”背景下大学院系治理现代化探论: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 杨朔镔,杨颖秀. 教育发展研究. 2018(05)
[5]多元共治参与大学治理的内涵、方向及路径保障[J]. 袁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01)
[6]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冲突及其治理[J]. 张洋磊,张应强. 教育研究. 2017(09)
[7]教学型教授评聘调查研究[J]. 张其志,刘范美,赖永凯,穆湘兰,张成林.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04)
[8]“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挑战与应对[J]. 苏永建,李冲. 教育发展研究. 2017(Z1)
[9]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69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报告文本的研究[J]. 魏红,赵彬.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7)
[10]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进路与研究展望[J]. 陈先哲.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3)
博士论文
[1]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 王立.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 吴振利.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 齐泽旭.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D]. 胡炳仙.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 康永久.华中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1584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大学教师发展: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
(二)国际背景: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介入
(三)国内实践:绩效至上的政府强势主导
(四)回归学术“原点”:透过主体关系对制度创新的重新检视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视角的切入
(三)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大学教师发展
(一)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定义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教师发展的实施方式
(四)大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性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一)新制度主义概述
(二)制度及其构成
(三)制度创新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历史回顾
(二)制度视角下大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审视与改革趋向
第三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理论界说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诠释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层次划分
(三)大学教师发展制度与其他大学教师制度的关系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主要功能
(一)确定教师发展的现实空间
(二)促进教师在发展中的合作
(三)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稳定的激励
(四)塑造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的实质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主体
(三)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
一、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
(一)制度逻辑
(二)扩散机制
(三)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
二、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
(一)制度逻辑
(二)扩散机制
(三)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
三、“双重路径”中的主体关系
(一)主体关系分析模型
(二)不同制度创新类型的现实境遇
(三)行动集团理论下的三元主体
第五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单主体困境”
一、“单主体困境”的成因
(一)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诺思悖论”和“有限理性”
(二)教师的“单位意识”和“平庸思想”
(三)高校的“科层体制”和不完全委托-代理关系
二、“单主体困境”的现实表现
(一)主体行为的策略性背离
(二)主体间关系的单向度约束
(三)制度创新过程的线性特征
三、“单主体困境”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的有效供给降低
(二)制度创新的交易成本提高
(三)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增强
四、对“单主体困境”的路径突破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收益”
(二)对学术职业的重新审视
(三)对制度创新的理解转向
第六章 高校“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建构
一、“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内涵特征
(一)制度创新主体的网络化结构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分工式协作
二、“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
(一)以高教体系及师资结构的有序分化为前提
(二)以实现有序分化基础上的协作发展为目标
(三)以学术场域的组织变革为核心
(四)以制度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为观照
三、“三元主体协作”中制度要素的合法性构建
(一)政策规制:确立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则
(二)规范引导:形成一致的约束性期待
(三)文化培育:建构共同的信念体系和意义框架
四、“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构建外部支持保障体系
(二)高校:构建内部主体共生体系
(三)大学教师:形成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个案分析[J]. 杜娟,王颖. 高校教育管理. 2018(04)
[2]最后堡垒的失守?——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审思[J]. 操太圣.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2)
[3]治理视角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组织变革:路径与借鉴[J]. 刘之远. 现代教育管理. 2018(03)
[4]“双一流”背景下大学院系治理现代化探论: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 杨朔镔,杨颖秀. 教育发展研究. 2018(05)
[5]多元共治参与大学治理的内涵、方向及路径保障[J]. 袁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01)
[6]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冲突及其治理[J]. 张洋磊,张应强. 教育研究. 2017(09)
[7]教学型教授评聘调查研究[J]. 张其志,刘范美,赖永凯,穆湘兰,张成林.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04)
[8]“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挑战与应对[J]. 苏永建,李冲. 教育发展研究. 2017(Z1)
[9]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69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报告文本的研究[J]. 魏红,赵彬.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7)
[10]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进路与研究展望[J]. 陈先哲.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3)
博士论文
[1]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 王立.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 吴振利.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 齐泽旭.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D]. 胡炳仙.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 康永久.华中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15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1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