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4 14:25
环境合作治理理论突破了政府单一治理环境的局限,由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主体合作开展环境治理。在合作治理过程中,由于治理主体理念的偏差、治理责任划分的模糊、体制机制的不畅以及其他客观情势的变化,常常会出现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后不能得到及时救济而引发环境治理纠纷的现象。环境治理纠纷的产生或难以解决,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缺乏系统性。系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各制度间功能互补、衔接有序、解决途径多元的特征。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一种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机制,从根本上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就应当使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保障的利益与生态系统的利益具有同一性,用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作为构建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念,使纠纷解决制度的确立不仅要解决人与人的纠纷,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目标。为满足复杂、多样化纠纷的解决,纠纷解决制度应该是功能互补且多元化的,既包括传统的诉讼制度,也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既包括上级政府的协调,也包括政府作为权利人的磋商,等等。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制度间有机衔接是机制顺畅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机制的系统...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
1.1.2 我国环境治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1.1.3 环境治理理论发展的制度障碍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环境治理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影响环境治理的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思路、方法、创新点
1.3.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论
2.1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界定
2.1.1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涵义
2.1.2 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要素
2.2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理论
2.2.1 纠纷主体
2.2.2 解纷主体
2.3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
2.3.1 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2.3.2 环境合作治理理论
2.3.3 协商民主理论
2.3.4 行政公产理论
2.4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结构体系
第3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协调
3.1 协调的涵义和特征
3.2 协调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3.2.1 协调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范围
3.2.2 协调法律关系中主体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3.3 协调的程序与效力
3.3.1 协调程序及其完善
3.3.2 协调的效力层级及拘束力
第4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磋商
4.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界定
4.1.1 磋商在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
4.1.2 磋商与协商的区别
4.1.3 磋商制度的主要内容
4.2 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主体的正当性基础
4.2.1 政府作为磋商主体的理论基础
4.2.2 政府作为磋商主体的现实基础
4.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之阙如
4.3.1 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的地位不明确
4.3.2 磋商与环境公益诉讼衔接程序的缺失
4.4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完善
4.4.1 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具有双重地位
4.4.2 磋商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程序
第5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5.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界定
5.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具有独立性
5.1.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系
5.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功能
5.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
5.3.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制度
5.3.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衔接
第6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环境公益诉讼
6.1 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
6.1.1 环境公益诉讼的诉权理论
6.1.2 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6.1.3 三审合一模式下的环境公益诉讼
6.2 环境公益诉讼域外经验借鉴
6.2.1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
6.2.2 德国环保非政府组织诉讼
6.3 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6.3.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6.3.2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第7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保障制度
7.1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7.1.1 风险社会与责任分担
7.1.2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7.2 公众参与制度
7.2.1 公众参与解决环境治理纠纷的现状
7.2.2 公众参与解决环境治理纠纷的局限
7.2.3 公众参与解决环境治理纠纷效力的提升
7.3 政府间区域合作协议
7.3.1 域外政府间合作协议
7.3.2 我国区域合作协议在环境治理中的运用
7.3.3 政府间区域合作协议的规范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法律协调机制研究[J]. 卢群,肖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2]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法律性质思辨及展开[J]. 郭海蓝,陈德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现状、问题与立法建议[J]. 李一丁. 宁夏社会科学. 2018(04)
[4]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功能、问题与对策[J]. 王腾. 环境保护. 2018(13)
[5]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J]. 张孝德,丁立江. 行政管理改革. 2018(07)
[6]关于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的几个问题[J]. 张梓太,李晨光.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3)
[7]行政协议中“权利处分”条款的合法性[J]. 刘春. 政治与法律. 2018(04)
[8]我国建立环境仲裁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J]. 范兴嘉,潘凤湘. 环境保护. 2018(Z1)
[9]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权能[J]. 王克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10]公共信托理论在美国自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启示[J]. 王灵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本文编号:332185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
1.1.2 我国环境治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1.1.3 环境治理理论发展的制度障碍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环境治理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影响环境治理的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思路、方法、创新点
1.3.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论
2.1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界定
2.1.1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涵义
2.1.2 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要素
2.2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理论
2.2.1 纠纷主体
2.2.2 解纷主体
2.3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
2.3.1 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2.3.2 环境合作治理理论
2.3.3 协商民主理论
2.3.4 行政公产理论
2.4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的结构体系
第3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协调
3.1 协调的涵义和特征
3.2 协调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3.2.1 协调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范围
3.2.2 协调法律关系中主体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3.3 协调的程序与效力
3.3.1 协调程序及其完善
3.3.2 协调的效力层级及拘束力
第4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磋商
4.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界定
4.1.1 磋商在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
4.1.2 磋商与协商的区别
4.1.3 磋商制度的主要内容
4.2 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主体的正当性基础
4.2.1 政府作为磋商主体的理论基础
4.2.2 政府作为磋商主体的现实基础
4.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之阙如
4.3.1 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的地位不明确
4.3.2 磋商与环境公益诉讼衔接程序的缺失
4.4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完善
4.4.1 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具有双重地位
4.4.2 磋商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程序
第5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5.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界定
5.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具有独立性
5.1.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系
5.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功能
5.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
5.3.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程序制度
5.3.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衔接
第6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环境公益诉讼
6.1 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
6.1.1 环境公益诉讼的诉权理论
6.1.2 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6.1.3 三审合一模式下的环境公益诉讼
6.2 环境公益诉讼域外经验借鉴
6.2.1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
6.2.2 德国环保非政府组织诉讼
6.3 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6.3.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6.3.2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第7章 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之保障制度
7.1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7.1.1 风险社会与责任分担
7.1.2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环境治理纠纷的解决
7.2 公众参与制度
7.2.1 公众参与解决环境治理纠纷的现状
7.2.2 公众参与解决环境治理纠纷的局限
7.2.3 公众参与解决环境治理纠纷效力的提升
7.3 政府间区域合作协议
7.3.1 域外政府间合作协议
7.3.2 我国区域合作协议在环境治理中的运用
7.3.3 政府间区域合作协议的规范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法律协调机制研究[J]. 卢群,肖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2]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法律性质思辨及展开[J]. 郭海蓝,陈德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现状、问题与立法建议[J]. 李一丁. 宁夏社会科学. 2018(04)
[4]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功能、问题与对策[J]. 王腾. 环境保护. 2018(13)
[5]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J]. 张孝德,丁立江. 行政管理改革. 2018(07)
[6]关于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的几个问题[J]. 张梓太,李晨光.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3)
[7]行政协议中“权利处分”条款的合法性[J]. 刘春. 政治与法律. 2018(04)
[8]我国建立环境仲裁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J]. 范兴嘉,潘凤湘. 环境保护. 2018(Z1)
[9]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权能[J]. 王克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10]公共信托理论在美国自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启示[J]. 王灵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本文编号:3321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2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