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少数民族市民化研究 ——以昆明彝族和回族聚居社区为核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8-05 00:41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民化主要有两种模式,即过渡市民化模式和直接市民化模式。过渡模式指农民进入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获得市民身份,如上大学后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系统工作、农民工市民化等;直接市民化指农民直接获得市民身份,失地农民市民化是最主要的形式。当前学界对过渡市民化的关注较多,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关注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市民化不同模式的具体分析,呈现在不同民族、文化、宗教背景下市民化的不同动力、不同路径和不同结果,认为市民化并非简单的统一过程,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本研究以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昆明主城郊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为研究重点,选取了区位相似,成因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的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一个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因民族和宗教原因,外来回族和当地回族共同形成的回族聚居社区;一个是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整体移居至城市郊区的彝族村庄,他们背井离乡,在完全陌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一个是城市世居的彝族聚居社区,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几乎完全失地,生活在熟悉的地域上和陌生的环境中。生活环境的变化为他们带来了的身份转换...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 失地农民市民化相关研究
        (二) 城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研究
        (三) 昆明少数民族研究回顾
    第三节 概念与方法
        (一) 研究概念
        (二) 研究理论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对象
第一章 昆明市城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市民化进程
    第一节 昆明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昆明的城市化模式和路径
        (一) 昆明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二) 昆明全域城市化路径
        (三) 昆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 昆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呈现出的新特点
        (五) 城市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困境
    第三节 走进田野
        (一) 选择彝族、回族为研究族群的缘由
        (二) 选择M村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
        (三) 选择Y村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
        (四) 选择Z村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
第二章 “宿命”:城市发展与失地命运
    第一节 憧憬与忧思: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 失地
        (二) 年轻人的憧憬
        (三) 年长者的忧虑
    第二节 服从大局:国家的视角与村民的抉择
        (一) 为掌鸠河引水工程而移民
        (二) 为建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再次失地
        (三) 移民征地遗留的问题
    第三节 何去何从:畸形的城中村改造
        (一) 虚晃一枪的拆迁改造
        (二) 谁为不责任的改造买单
    第四节 讨论:征地补偿与市民化
第三章 阵痛:生计方式的转型
    第一节 离土不离乡:在新区建设中重构生计方式
        (一) 非农生计的不断演变
        (二) 就近务工创业成为新的职业选择
        (三) 传统土地生计的变形:“外出租地种菜种花”
    第二节 离乡又离土:由传统的农业生计方式向现代城市生计方式转变
        (一) 中老年人:传统农业生计方式的延续及变革
        (二) 年轻人:生计方式的彻底转型
    第三节 寻找新未来:向“无土生计”的彻底转变
        (一) 传统生计方式消失
        (二) 当“包租公”是最省心的选择
        (三) 年轻人的向往的职业:开“出租车”
    小结: 城市少数民族的生计转型
第四章 重组:社会结构的重构
    第一节 瓦解中重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一)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二) 社会交往与亲属关系
        (三) 个体化社会趋向
    第二节 从自发到自觉:民族意识和市民观念
        (一) 普遍增强的民族意识
        (二) 市民观念普遍增强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的嬗变
        (一) 婚姻恋爱自主性提高
        (二) 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
        (三) 女性话语权增强
        (四) 生活娱乐消费上涨
    小结: 城市化中的社会记忆
第五章 变迁: 文化的延续与重建
    第一节 村落生活方式的延续和重建
        (一) 公共空间意识模糊
        (二) 村落式聊天问候
        (三) 社区里的菜地
        (四) 保持节约的生活习惯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适应与变迁
        (一) 居住方式市民化
        (二) 生活习惯市民化
        (三) 休闲方式市民化
        (四) 消费方式市民化
    第三节 宗教文化的适应与变迁
        (一) 清真寺是穆斯林共同的“家”
        (二) 基督教堂和村民一起移民
        (三) 村庙的文化娱乐交际功能增强
    第四节 民族教育良好传承
        (一) 潜移默化的穆斯林文化教育
        (二) 彝语教育良好延续
        (三) 彝族文化得最大程度的保护传承
    小结: 社会记忆的延续与民族文化的张力
第六章 迷惘: 身份认同的转换与调试
    第一节 “翻牌”:农村的城市化模式
        (一) 一次“翻牌”: 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
        (二) 二次翻牌: “村改居”
    第二节 “翻牌”对城市少数民族市民化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纠结:市民身份的复杂认同度
    小结: 身份的断裂与重塑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第一节 尴尬的境遇
        (一) 生活环境改善
        (二) 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三) 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四) 贫富差距拉大
        (五) 融入城市困难大
    第二节 边缘化:共同面对的困境
        (一) 生计手段边缘化
        (二) 社会生活更加边缘化
        (三) 公共服务日益边缘化
    第三节 互构与整合:城市少数民族的命运走向
        (一) 嵌入式的“小聚居大混居”成为一种选择
        (二) 整体的延续和个体的消亡
        (三) “抱团取暖”的社区归属感
    第四节 当前城市民族关系新特点
        (一) 城市多民族进程加快多元民族文化并存
        (二) 城市的民族内聚力增强散居化趋势突出
        (三) 城市民族问题处理难度不断加大
    第五节 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 社会经济利益的因素
        (二)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因素
        (三) 人口流动和突发事件的因素
    第六节 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凸显
        (一) 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凸现
        (二) 当前城市民族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三) 城市民族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22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322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