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腐败犯罪罪刑结构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2-01-08 06:54
腐败问题已然成为我国社会的沉疴积弊,当前我国反腐败逐渐形成压倒性态势,反腐的重心逐步由“治标”转向“治本”。作为制度反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刑事反腐自古以来都是整饬吏治的有力手段。在刑事立法上,当前我国腐败犯罪罪名的增设、构成要件的修正、法定刑配置的调整进入非常频繁的时期,学界对腐败犯罪的研究也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景象,然而表象的繁荣背后却暗藏着腐败犯罪基础理论建树不足、腐败犯罪罪刑结构前后龃龉、左支右绌的隐忧,具体表现在:刑事立法上腐败犯罪的罪刑配置科学性和合理性饱受理论界和实务界诟病;刑事司法中大量腐败犯罪案件的判决结果也屡遭公众的公正性质疑。有鉴于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刑事反腐尤为必要,是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的必然要求。腐败的概念界定是腐败犯罪罪刑结构研究的基石,科学界定“腐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有效开展刑事反腐的逻辑前提。通过对“腐败”内涵“语义-语用”二元框架的分析,以及对腐败核心要素的剖析,尝试对传统的经典腐败定义进行修正:取消对腐败主体“公职人员”或“国家工作人员”的限定;将腐败行为对象“公共权力”扩大为“权力”,在传统腐败行为对象的范畴里融入...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透明国际2018年腐败感知指数
绪论罪案件55101人,其中原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4040人,其中原厅局级以上干部589人。2013年查处51306人,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871人,其中厅局级以上261人(如下图2所述)。①图22013年-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贪污贿赂犯罪立案数据的统计,在1997年刑法典颁布之后,贪污贿赂犯罪数量整体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法立法总体上产生了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整体蔓延。在这一反腐背景下,反腐的重心逐步由“治标”转向“治本”,通过“治本”来巩固治标的成果。在法治框架下,使腐败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反腐败斗争的必由之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只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腐败问题,才能从“运动反腐”走向“制度反腐”,从“不敢腐”到“不能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之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完善反腐败立法。反腐败刑法规范作为我国反腐体系的核心,完善反腐刑事立法和司法成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刑事反腐体系,为反腐败制度构建提供最后一道法律保障。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多层次腐败治理机制,实现了反腐败斗争的“有法可依”,包括反腐败刑事立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行政处分②等①《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http://www.spp.gov.cn/spp/gzbg/index.shtml,访问时间:2019年6月1日。②1997年5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废止);2005年4月27日颁布的《公务员法》;2007年4月4日颁布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18年3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除此之外,还有《中华人
绪论图3我国腐败犯罪知识图谱结构可视化分析图4我国腐败犯罪发表论文总体趋势分析文献计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呈螺旋式不断上升趋势,在2005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5年12月14日开始生效)和2015年(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颁布并施行)前后我国腐败犯罪文献数量呈激增趋势,刑法学界研究重心的演化随着刑事立法以及司法解释的修正进程而消涨;2.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主要围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立法完善”“刑事政策”“对策”“贪污贿赂犯罪”“职务犯罪”等关键词展开,各个主题之间相互交融;3.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重心展示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反腐败趋势,尤其是2005年前后,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完善我国刑事反腐策略。①4.从学科上来看,主要以法学、政治学、公①邓红梅、徐岱:《<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我国反腐败法律举措的完善》,《当代法学》2006年第6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越“回应性”立法——中国腐败犯罪刑法立法体系发展70年之检视与完善[J]. 刘志伟,尤广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公职的不可谋私利性[J]. 劳东燕. 法学研究. 2019(05)
[3]再论罪刑均衡[J]. 白建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4]计赃论罪立法模式对受贿罪共犯适用的限缩[J]. 阮齐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9(04)
[5]贿赂犯罪中“感情投资”与“人情往来”的教义学形塑[J]. 车浩. 法学评论. 2019(04)
[6]滥用职权罪客观要件的教义学解读——兼论故意·过失的混合犯罪类型[J]. 劳东燕.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9(04)
[7]我国刑法受贿罪立法修订的现状与展望[J]. 陈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8]海外追逃、追赃背景下反腐败立法的协调与联动[J]. 李海滢. 当代法学. 2019(03)
[9]贪污罪和受贿罪法定刑并轨制的法治逻辑悖论——基于2017年公布的2097份刑事判决书的法律表达[J]. 陈俊秀. 北京社会科学. 2019(04)
[10]融贯民法典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的编纂技术[J]. 方新军.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02)
博士论文
[1]受贿罪罪量要素研究[D]. 林竹静.华东政法大学 2014
[2]反腐败刑法机制研究[D]. 滕超.西南政法大学 2014
[3]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 于雪婷.吉林大学 2011
[4]腐败犯罪控制论[D]. 孙恒山.吉林大学 2006
[5]受贿罪研究[D]. 穆妍.吉林大学 2006
[6]法定刑研究[D]. 周光权.中国人民大学 1999
硕士论文
[1]当今中国“腐败”定义的刑法解读[D]. 李立丰.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7609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透明国际2018年腐败感知指数
绪论罪案件55101人,其中原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4040人,其中原厅局级以上干部589人。2013年查处51306人,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871人,其中厅局级以上261人(如下图2所述)。①图22013年-2017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贪污贿赂犯罪立案数据的统计,在1997年刑法典颁布之后,贪污贿赂犯罪数量整体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法立法总体上产生了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整体蔓延。在这一反腐背景下,反腐的重心逐步由“治标”转向“治本”,通过“治本”来巩固治标的成果。在法治框架下,使腐败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反腐败斗争的必由之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只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腐败问题,才能从“运动反腐”走向“制度反腐”,从“不敢腐”到“不能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之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完善反腐败立法。反腐败刑法规范作为我国反腐体系的核心,完善反腐刑事立法和司法成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刑事反腐体系,为反腐败制度构建提供最后一道法律保障。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多层次腐败治理机制,实现了反腐败斗争的“有法可依”,包括反腐败刑事立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行政处分②等①《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http://www.spp.gov.cn/spp/gzbg/index.shtml,访问时间:2019年6月1日。②1997年5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废止);2005年4月27日颁布的《公务员法》;2007年4月4日颁布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18年3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除此之外,还有《中华人
绪论图3我国腐败犯罪知识图谱结构可视化分析图4我国腐败犯罪发表论文总体趋势分析文献计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呈螺旋式不断上升趋势,在2005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5年12月14日开始生效)和2015年(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颁布并施行)前后我国腐败犯罪文献数量呈激增趋势,刑法学界研究重心的演化随着刑事立法以及司法解释的修正进程而消涨;2.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主要围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立法完善”“刑事政策”“对策”“贪污贿赂犯罪”“职务犯罪”等关键词展开,各个主题之间相互交融;3.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重心展示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反腐败趋势,尤其是2005年前后,我国腐败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完善我国刑事反腐策略。①4.从学科上来看,主要以法学、政治学、公①邓红梅、徐岱:《<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我国反腐败法律举措的完善》,《当代法学》2006年第6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越“回应性”立法——中国腐败犯罪刑法立法体系发展70年之检视与完善[J]. 刘志伟,尤广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公职的不可谋私利性[J]. 劳东燕. 法学研究. 2019(05)
[3]再论罪刑均衡[J]. 白建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4]计赃论罪立法模式对受贿罪共犯适用的限缩[J]. 阮齐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9(04)
[5]贿赂犯罪中“感情投资”与“人情往来”的教义学形塑[J]. 车浩. 法学评论. 2019(04)
[6]滥用职权罪客观要件的教义学解读——兼论故意·过失的混合犯罪类型[J]. 劳东燕.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9(04)
[7]我国刑法受贿罪立法修订的现状与展望[J]. 陈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8]海外追逃、追赃背景下反腐败立法的协调与联动[J]. 李海滢. 当代法学. 2019(03)
[9]贪污罪和受贿罪法定刑并轨制的法治逻辑悖论——基于2017年公布的2097份刑事判决书的法律表达[J]. 陈俊秀. 北京社会科学. 2019(04)
[10]融贯民法典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的编纂技术[J]. 方新军.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02)
博士论文
[1]受贿罪罪量要素研究[D]. 林竹静.华东政法大学 2014
[2]反腐败刑法机制研究[D]. 滕超.西南政法大学 2014
[3]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 于雪婷.吉林大学 2011
[4]腐败犯罪控制论[D]. 孙恒山.吉林大学 2006
[5]受贿罪研究[D]. 穆妍.吉林大学 2006
[6]法定刑研究[D]. 周光权.中国人民大学 1999
硕士论文
[1]当今中国“腐败”定义的刑法解读[D]. 李立丰.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76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57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