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握拳动作的心理效应

发布时间:2017-05-25 08:08

  本文关键词: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握拳动作的心理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强调身体以及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中的作用。本研究我们的问题是,在赛场上经常出现的握拳动作能否引起认知或心智的改变以及何种改变,并开展了2项预备性研究与4项正式实验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预备性研究一通过对乒乓球运动比赛视频的观察,了解到握拳动作常在胜利(得分)后出现,并对之后即刻的运动表现似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发现获得了预备性研究二的支持。预备性研究二通过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访谈,发现握拳动作具有表达自豪和增强自信、坚定意志的意义与作用,赛场上握拳动作兼具表达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正式研究一在预备性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日常语言现象,根据无意识概念启动效应原理,考查了握拳动作与抽象概念控制之间的关联,发现在Stroop任务中,握拳动作激活了对控制相关词汇词义的加工,干扰了对这些词语颜色的判断,因而反应时显著延长。研究二采用自陈报告的问卷调查方式考查了意识状态下握拳动作与控制感的关联,发现虽然前后测量值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趋势,但握拳动作对自我评价以及主观控制感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三发现握拳动作提高了面对困难任务的自我控制,参与者在低温耐受任务中坚持了更长的时间。研究四将这一效应拓展到运动场上,发现握拳动作组女大学生的跑步成绩边缘可靠地优于对照组女生成绩。 从现象到无意识到意识再到行为的6项系列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在动作者并未意识到动作与心理调控关联的情况下,握拳动作可心引起一定的心理变化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倾向。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身体姿势/动作的改变可以引起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通过身体控制进行心理调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继续探究心智的具身性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领域运用具身理论,通过身体控制进行心理调控和行为干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握拳动作 具身认知 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 操作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问题提出11-12
  • 2 心智具身的研究进展12-24
  • 2.1 客观世界认识的具身性13-14
  • 2.2 空间概念的具身性14
  • 2.3 抽象概念的具身性14-20
  • 2.3.1 时间概念的具身表征15-16
  • 2.3.2 道德概念的具身表征16-17
  • 2.3.3 人际情感的具身表征17-18
  • 2.3.4 心理状态的具身表征18
  • 2.3.5 重要性的具身表征18-19
  • 2.3.6 其它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19-20
  • 2.4 身体姿势/动作改变态度、情绪和认知20-23
  • 2.4.1 面部表情或动作20-21
  • 2.4.2 身体姿势或动作21-23
  • 2.5 握拳动作影响认知与行为23-24
  • 3 研究设计24-27
  • 3.1 前人研究的启示24-26
  • 3.2 本研究的意义26
  • 3.3 本研究的设计26-27
  • 4 预备性研究一 大赛中握拳动作与比赛成绩的关系27-30
  • 4.1 目的27
  • 4.2 方法27-28
  • 4.3 结果28-30
  • 4.4 讨论30
  • 5 预备性研究二 大学生运动员对握拳动作的看法30-33
  • 5.1 目的30
  • 5.2 方法30-31
  • 5.2.1 访谈对象30-31
  • 5.2.2 半结构化访谈31
  • 5.2.3 程序31
  • 5.3 结果31-32
  • 5.4 讨论32-33
  • 6 研究一 握拳动作对控制类词汇的激活效应33-41
  • 6.1 目的33-34
  • 6.2 方法34-36
  • 6.2.1 参与者34
  • 6.2.2 实验设计34
  • 6.2.3 工具与材料34-36
  • 6.2.4 程序36
  • 6.3 结果36-39
  • 6.4 讨论39-41
  • 7 研究二 握拳动作对自我效能和控制感的影响41-45
  • 7.1 目的41-42
  • 7.2 方法42-43
  • 7.2.1 参与者42
  • 7.2.2 测量工具42-43
  • 7.2.3 程序43
  • 7.3 结果43-45
  • 7.4 讨论45
  • 8 研究三 握拳动作对困难任务表现的影响45-49
  • 8.1 目的45-46
  • 8.2 方法46-47
  • 8.2.1 参与者46
  • 8.2.2 测量工具46
  • 8.2.3 程序46-47
  • 8.3 结果47-48
  • 8.4 讨论48-49
  • 9 研究四 握拳动作对运动表现的影响49-53
  • 9.1 目的49
  • 9.2 方法49-50
  • 9.2.1 参与者49
  • 9.2.2 程序49-50
  • 9.3 结果50-51
  • 9.4 讨论51-53
  • 10 总的讨论53-56
  • 10.1 本研究的发现及意义53-55
  • 10.2 本研究的局限及建议55-56
  • 11 结论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7
  • 附录67-73
  • 附录A 调查访谈提纲67-68
  • 附录B 情绪唤醒状态检查表68-69
  • 附录C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69-70
  • 附录D 内控性、权势他人及机遇量表70-72
  • 附录E 总体控制感量表72-73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晓会;郭永刚;;从认知视角探析多义词“あげゐ”的日汉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黄琦;;认知视角下的英汉模糊语词差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毛文静;;从认知视角看隐喻的基本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华;李斌;;认知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途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孙娜;;优秀教师应有的几个认知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6期

6 宋双维;;认知视角下的动物隐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高剑华;胡丹;;认识论和认知视角的现代汉语词义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李力维;;从认知视角观英汉时间隐喻之异同[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9 周文美;;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李豪;;认知视角下的中学英语听力教学[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岭;;词汇隐喻的认知视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根生;没有争鸣哪来共鸣[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荔;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握拳动作的心理效应[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咸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曾庆安;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双及物构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洪;英汉身体隐喻的认知视角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郭启平;认知视角下学习词典小品副词的优化处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吕颖;论认知视角下的交传笔记训练[D];浙江大学;2009年

6 梅小华;英语移位诠释:认知视角[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超逸;认知视角下的英语人体名词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超;认知视角下的时基竞争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魏丽萍;认知视角下的俄汉比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刘孟秋;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学习信念研究:元认知视角[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握拳动作的心理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393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