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运动竞赛 竞技节奏 战术 战术节奏 掌控策略 排球竞赛
【摘要】:节奏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们竞技活动方式和行为中最活跃的因素。竞技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节奏不仅影响着竞技者的竞技方式和竞技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运动成绩。进行关于“竞技节奏”基本理论探讨和实证应用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竞技者的竞技活动认知水平,而且通过分析与阐述竞技节奏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过程中节奏应用与控制等诸多实践问题,对竞技节奏理论的建立,对竞技体育学理论的发展,对竞技参赛学理论的完善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节奏理论、控制理论、竞技体育理论为基础,对竞技节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构架了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体系,重点解析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排球运动实践,对优秀排球运动队的排球竞赛节奏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竞技节奏是竞技行为构成及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竞技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变化。竞技节奏可以分为参训节奏、参赛节奏、赛事节奏、赛次节奏和赛场节奏等。也可以分为动作节奏、战术节奏、负荷节奏等。 2、竞技战术节奏是运动项目特征制约下的竞技战术要素和竞技者战术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变化。竞技战术节奏的构成要素包括战术活动时间、强度、密度及其变化等。 3、竞技战术节奏具有竞技者战术行为的快慢、攻防、真伪等性质。战术运行节奏和战术实施节奏是竞技战术节奏的基本运动形态。其主要表现方式为反复、对应、间歇和转换等。 4、竞技战术节奏的内容体系庞杂,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其类别不同。以竞赛内容为标准,可分为速度节奏、位置节奏、远度节奏、高度节奏、出场节奏、重量节奏、环数节奏、编排节奏、进攻节奏、防守节奏、攻守转换节奏;以参加人员多少为标准,可分为个人竞技战术节奏、小组竞技战术节奏和集体竞技战术节奏;以比赛行为可控原理为标准,可分为主动与被动竞技战术节奏、主变与被变竞技战术节奏、本源性和适应性竞技战术节奏;以规律性、适用性和使用频率为标准,可分为有序和无序竞技战术节奏、常规和特殊竞技战术节奏、常用和偶用竞技战术节奏。 5、竞技战术节奏具有周期性与阶段性、灵活性与稳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复杂性与可控性、理想性与实施性、专项特异性与个体差异性等一般特征。 6、竞技战术节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比赛规则与组织、己方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对手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和比赛进程的发展与变化。 7、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的策略包括:目标导向策略、实力定位策略、扬长击短策略、善用规则策略和多径调整策略等。 8、实证研究表明,伦敦奥运会男排四强比赛中,进攻战术实施时,正常时段发快球节奏是常用发球节奏;进攻扣球中多表现为扣慢球节奏;三点攻和四点攻的掩护配合进攻是集体进攻节奏的理想方式;防守战术实施中,慢后防守节奏和半快配合防守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 9、实证研究表明,伦敦奥运会女排四强比赛中,进攻战术实施时,正常时段发半快球节奏是较多实施的发球节奏;进攻扣球时以扣快球节奏为主;三点配合与掩护是她们最佳的集体进攻节奏;防守战术实施中,慢后防守节奏和半快配合防守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运动竞赛 竞技节奏 战术 战术节奏 掌控策略 排球竞赛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42;G808.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导言12-32
- 1.1 选题依据12-16
- 1.1.1 节奏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12
- 1.1.2 竞技体育领域大量存在的节奏现象12-13
- 1.1.3 节奏及其掌控对竞技者竞赛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影响13-15
- 1.1.4 竞赛理论和节奏理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15-16
- 1.2 文献综述16-30
- 1.2.1 节奏、生物节奏(节律)研究16-20
- 1.2.2 竞技运动节奏含义研究20-22
- 1.2.3 竞技运动节奏表现形式研究22-27
- 1.2.4 以竞技运动节奏为标准划分运动项目的研究27-29
- 1.2.5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29-30
- 1.3 研究的目的30
- 1.4 研究的意义30-32
-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基本思路32-40
- 2.1 研究对象32
- 2.2 研究方法32-39
- 2.2.1 文献研究法32-33
- 2.2.2 调查研究法33-37
- 2.2.3 典型案例分析法37
- 2.2.4 录像解析法37-38
- 2.2.5 数理统计法38-39
- 2.3 研究的技术思路39-40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40-228
- 3.1 竞技节奏及其要素诠释40-51
- 3.1.1 节奏与竞技运动40-42
- 3.1.2 竞技节奏现象42-44
- 3.1.3 竞技节奏体系的时间要素解析44-47
- 3.1.4 竞技节奏体系的内容要素解析47-50
- 小结50-51
- 3.2 竞技战术节奏及其构成要素和形态51-68
- 3.2.1 战术与竞技战术解析51-53
- 3.2.2 竞技战术节奏及其价值53-60
- 3.2.3 竞技战术节奏构成要素60-62
- 3.2.4 竞技战术节奏的形态62-67
- 小结67-68
- 3.3 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及其特征68-80
- 3.3.1 竞技战术的分类依据68-69
- 3.3.2 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69-75
- 3.3.3 竞技战术节奏特征75-80
- 小结80
- 3.4 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80-100
- 3.4.1 影响竞技战术节奏因素指标81-86
- 3.4.2 确定指标体系86-88
- 3.4.3 比赛规则与组织88-95
- 3.4.4 己方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95-98
- 3.4.5 对手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98-99
- 3.4.6 比赛进程的发展与变化99
- 小结99-100
- 3.5 竞技战术节奏的掌控策略与方法100-124
- 3.5.1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与方法的意义100-102
- 3.5.2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与方法分述102-123
- 小结123-124
- 3.6 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基本理论124-163
- 3.6.1 排球运动概述124-126
- 3.6.2 排球竞赛的竞技战术节奏及其分类126-134
- 3.6.3 排球运动竞技战术节奏理论分析134-162
- 小结162-163
- 3.7 伦敦奥运会排球比赛男女四强的竞技战术节奏运用分析163-211
- 3.7.1 伦敦奥运会排球比赛概况163-171
- 3.7.2 伦敦奥运会男女排个人进攻竞技战术节奏分析171-189
- 3.7.3 伦敦奥运会男女排个人防守竞技战术节奏分析189-196
- 3.7.4 男女排集体进攻战术节奏分析196-205
- 3.7.5 男女排集体防守节奏分析205-210
- 小结210-211
- 3.8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211-228
- 3.8.1 目标导向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212-213
- 3.8.2 实力定位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213-215
- 3.8.3 扬长击短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215-221
- 3.8.4 善用规则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221-224
- 3.8.5 多径调整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224-227
- 小结227-228
- 4 结论228-233
- 4.1 关于竞技节奏的有关概念228-229
- 4.2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及其构成要素和形态229
- 4.3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类型和特征229-230
- 4.4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230
- 4.5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的掌控策略230-231
- 4.6 关于排球竞技战术节奏231-233
- 参考文献233-251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251-252
- 附件252-269
- 致谢269-2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芳;;浅析节奏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朱永和;人体生物节奏及其实际应用的初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1983年01期
3 陈静析;节奏的浅见[J];安徽体育科技;1986年02期
4 杨蔚;试用生物节律提高运动成绩[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3期
5 高威;高广泉;;每球得分制毽球比赛节奏控制的再认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6 张英波,郑颐乐;田径快速力量性项目比赛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金宜亨;再认识篮球比赛节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8 郑晓鸿;论“竞技节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现状与重点关注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10 陈易章,侯会生,李凤桥,徐昆;足球比赛中失球时间特征的心理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赞;论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特征[D];苏州大学;2009年
2 肖涛;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群比赛中的攻守转换过程[D];苏州大学;2007年
3 顾季青;峰前状态理论及可测量类项群中国优秀运动员峰前状态的评定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7年
4 郜卫峰;田径男子1500米全程速度节奏和能量代谢的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6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81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