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
【摘要】:“亲子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遗传学中,是人类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个体的心理良好发展以及良好人格品质的养成起着相对关键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巨变的时期,探究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取样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县城的一所中学,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法从初一至初三年级抽样,每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一共41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来自双亲的影响及对双亲的意识”亲子关系调查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以及自尊量表(SES)作为研究工具,将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探究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果:(1)本研究显示,初中生亲子关系整体状态较好。在亲子关系量表中,因子“对父母的感谢”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2.457,P0.05),其中,女生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年级上的差异边缘显著(F_(2,417)=2.489,P0.1),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初二、初三、初一。(2)本研究显示,初中生自尊水平普遍较高。初中生的自尊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F_(2,417)=1.717,P0.05;t=1.417,P0.05)。(3)本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从不同维度来看,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和情绪不稳定这几个方面,得分偏高(M≥2);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12,P0.05)。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各个维度以及心理健康的总分均分在年级上的差异非常显著(F_(2,417)=6.767,P0.01)。(4)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除亲子关系的“来自父母的精神支持”尺度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及心理健康的总分均分,亲子关系的“来自父母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尺度与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因子,以及亲子关系的“对父母的感谢”尺度与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因子不存在相关之外,心理健康其余各因子与亲子关系其余各个尺度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5)初中生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关分析表明:自尊与亲子关系的“来自父母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对父母的感谢”,以及“作为人生楷模的父母”这三个维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尊与“来自父母的精神压抑”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初中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总分均分及各维度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初中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总分均分及不同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7)心理健康对亲子关系的回归表明:“来自父母的精神压抑”与“作为人生楷模的父母”这两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水平极其显著(f(1,415)=12.573,p0.001),因子解释了心理健康23.9%的变异量。(8)以自尊为中介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父母的精神支持”这一维度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显著;“来自父母的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对父母的感谢”两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与心理健康之间只存在通过自尊产生的中介效应,即为完全中介;“脱离父母的精神独立性”这一因子不存在通过自尊对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只存在直接效应;“来自父母的精神压抑”和“作为人生楷模的父母”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通过自尊对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显著,两因子通过自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3.2%和23.5%。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这一群体的亲子关系整体状况良好。男、女生在“对父母的感谢”维度上,存在差别。男孩与女孩相比不擅长达出对父母的感恩。在年级层次上,亲子关系的发展基本处于平稳状态,没有较大起伏。(2)初中生的自尊整体状况良好,其中男生的自尊略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自尊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3)从总体状况来看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从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来看,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和情绪不稳定这几方面,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大体相同。初中生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而呈下降趋势。(4)初中生的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初中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初中生的自尊水平与亲子关系存在联系。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对父母的感恩以及父母的榜样作用这三个方面与自尊联系紧密,父母在这三个方面做的越好,初中生的自尊越高。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压抑也与孩子的自尊有莫大的关联,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压抑越大,越不利于孩子自尊的发展与形成。(6)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亲子关系越和谐,越有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7)“来自父母的精神支持”对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来自父母的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父母的感谢”这两个因子通过自尊这一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作用并不明显;“脱离父母的精神独立性”这一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作用并不明显;“来自父母的精神压抑”与“作为人生楷模的父母”这两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作用明显,同时,也通过自尊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安,陈志科;少年亲子关系求解——访孟育群教授及其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张雨青;青少年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刊;2000年10期
3 汪淼;江立成;;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亲子关系做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15期
5 龚银清;;青少年亲子性格匹配与亲子冲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0期
6 魏荣;魏婷;;青少年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2年26期
7 吴舸;;劳教男性青少年童年亲子关系的对照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0年03期
8 迟军;从顺の意味─亲子关系比较论(顺从的意义一父母与孩子关系比较论)[J];日语知识;1995年11期
9 刘燕吉;;从《伴你高飞》谈亲子关系[J];大众心理学;2007年02期
10 傅新球;;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亲子关系[J];北大史学;2007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空椅技术在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樊怡春;;建立和睦亲子关系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4 樊怡春;;建立和睦亲子关系 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李燕;;学前及学龄初期儿童对亲子相似性的推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张一兵;;建立现代亲子关系是当好21世纪父母的基本功[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7 尹红霞;;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雪梅;;学习不良少年的亲子冲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登攀;张媛;;大学生亲子关系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周雪梅;;青春期少年的亲子冲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唐洪 石绍华 郑钢 高晶;亲子冲突损害儿童安康[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记者 蔡旭;请关注青春期亲子冲突[N];健康报;2001年
3 记者 教学;亲子关系也要和谐[N];西部法制报;2006年
4 东海县幼儿园 乔承慧;浅谈亲子关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记者 薛亚芳;亲子咨询师:孩子的“心理营养师”[N];人才市场报;2009年
6 小隐娘;亲子阅读——爱在共读中传递[N];文艺报;2010年
7 于世强;亲子关系的推定[N];江苏法制报;2011年
8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翟寅生;亲子关系不可随意推定[N];人民法院报;2012年
9 陕平 阳城县实验小学教师;亲子共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N];太行日报;2013年
10 常江;转型期的亲子关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婷婷;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类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毕丹;大学生亲子冲突的一般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延平;高中生亲子关系现状及调适[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帆;子职教育对儿童亲子关系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洪燕;陪读中亲子关系[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6 赵海霞;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类型量表的初步编制[D];郑州大学;2012年
7 刘道海;关于中学生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8 陈艳鹤;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D];郑州大学;2012年
9 刘雨露;良好亲子关系构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梁衡;亲子关系户外拓展营项目策划书[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5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0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