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健秀《唐老亚》中的“杂糅性”

发布时间:2018-02-01 14:00

  本文关键词: 《唐老亚》 杂糅性 梦境叙事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健秀无疑是最有争议的代表之一。他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与此同时,由于他对其他美国华裔作家做出一些偏激的评价,时常遭受到评论家的批评。赵健秀的族裔身份使其能更好地领悟美国华裔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当前在美国社会中的生活状况,这些有利条件也极大地促进了他的作品的创作。与其他美国华裔作家不同,赵健秀有着自己对美国华裔种族身份的独特认识,他将美国华裔称作为"华人"。"华人"不同于中国大陆的中国人,也不是典型的美国人。赵健秀一直试图证明并且努力构建美国华裔的这种独一无二的身份。在这方面,《唐老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就是不断发掘美国华裔独特身份的一个过程的展示。通过唐老亚,一个12岁男孩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生活经历,赵健秀试图告诉人们,美国华裔应该对自我身份和历史有一个正确态度,在历史上,美国华裔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可以作为研究分析本小说的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糅性"在小说中的三个具体体现。第一章阐述了小说中美国华裔人物身份的"杂揉性"。姓名就像是人们的"标签",小说中的主要美国华裔人物的命名都体现出一种杂揉性,几乎所有的美国华裔人物都被赋予能体现出他们"杂揉性"身份的名字。另外,主人公唐老亚的性格体现出一种"杂糅性"。唐老亚一方面崇尚美国价值观,并且行为方式遵循着美国式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唐老亚又深深受到中国式环境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 "杂糅性"在小说叙事方面的体现。叙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便是梦境叙事的运用,即对唐老亚梦境的描述,其梦境是对早期华人修建铁路历史的真实还原。在虚幻不真实的梦境中还原的是早期华裔铁路工人的真实历史事实,而唐老亚在学校学到的所谓的"事实"其实是一个大谎言。这两种"事实"的混杂始终贯穿小说之中。另外,在语言上,非标准式英语和广东话在英语写作中的穿插使用体现了一种族裔语言和语言上的"杂糅性"。此外,在叙事方面,还体现出时间"杂糅性"和空间"杂糅性",在时间描写上完成了看似自然的时间转换,出现在梦境中的、代表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描写相混杂。同时,随着时间转换,地点描写也在铁路和唐人街之间不断变换。时间和空间的模糊性构成小说"杂揉"过程的两个重要部分。第三章重点研究小说中文化因素方面的"杂糅性"。小说中对于华人民间文化习俗的介绍、中国传统英雄人物的反复出现以及对中国烹饪文化的具体描写都是用来混杂典型美国文化,这些华人文化因素的渗透体现出小说中在文化方面的"杂糅性"。本文利用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试图分析"杂糅性"在小说中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利用霍米巴巴的混杂策略,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小说意义,并重新评估该小说在促进美国华裔小说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人们重读小说时,人们可以追溯并进一步研究本文中所提到的混杂因素。同时,当人们研究其他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时,他们同样将关注"杂糅"因素,并发现这些作家自身"杂糅性"身份在作品中的体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颖果;;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徐颖果;;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剧团形式[J];华文文学;2012年03期

3 李珍玉;;美国华裔出现两极分化[J];侨园;2009年01期

4 许锬;;从《接骨师之女》看美国华裔的文化认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边春华;段彦艳;;成长与进步——浅析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华人形象[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6 弥沙;;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小说发展管窥[J];学术交流;2010年05期

7 刘晓秋;;美国华裔文化身份构建中的阶级因素透析——以任碧莲小说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2期

8 陈静;;《寻找中国城》:美国华裔的真实文化身份[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王小玲;;美国华裔创作中华人形象的变迁[J];时代文学(上);2010年03期

10 牟为姣;邹丽丹;;解构美国华裔男性的刻板形象[J];文艺争鸣;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钰 周茜 常侨宣;市领导会见美国华裔民选官员访问团[N];常州日报;2013年

2 记者 宋冰;美国华裔选民:不再沉默[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张永恒;中华“百家姓” 落户美国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王理行;美国华裔文化中西杂糅,是美国文化中新的一翼[N];文艺报;2006年

5 杨宁 段艺琳;美国“1.5代华人”异军突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五岳散人;美国的道歉是“良心发现”?[N];世界报;2011年

7 卫景宜;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1年

8 王勇;美国华裔医学科学家协会召开SARS专家论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9 吕文宝;“华二代”海外展现新形象[N];团结报;2014年

10 黄标;“这里就是我的根”[N];中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江露;《面子》中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重建[D];云南大学;2016年

2 潘英子;姚强诗歌中的美国华裔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姚玮;美国华裔劳工阶层创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兰秀娟;反抗与协商:伍慧明《骨》与《望岩》中“契纸儿子”的文化身份构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5 牛臻;美国华裔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才让卓玛;美国波士顿华人社区华裔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报告[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婷;论赵健秀《唐老亚》中的“杂糅性”[D];山东大学;2017年

8 高原;现阶段美国华裔家庭在美生存状况及未来发展[D];外交学院;2008年

9 江煜锋;从《等待》看美国华裔流散文学的身份书写[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刚;美国华裔离散群体的身份认同[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2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82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