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伦理与话语建构—现代中国的土改小说(1942-1952)

发布时间:2017-03-24 12:12

  本文关键词:叙事伦理与话语建构—现代中国的土改小说(1942-1952),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现代中国农村,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共产党在其领导下的农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消灭封建地主剥削、变更土地所有权为手段,进而在农村推进民主革命运动的社会革命——土地改革运动。随着运动的开展,丁玲、周立波、赵树理、马加等身处解放区的作家们也将笔端转向了这场运动,创作出了众多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本文以1942—1952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土改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梳理既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显性和隐性的思路出发,借鉴叙事学、文学伦理学和后现代话语理论,对土改小说的叙事伦理和话语建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历史文化研究法,注重文本与历史文献资料的印证和参照。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土改小说的叙事转变。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立论的开始,梳理出了在政治话语的规范下,土改小说创作发生的三个转变:在文学叙事层面,土改小说转向了家国意识和政党意识的艺术表现,相对五四以来的家族意识的表现,更加的意识形态化。在文学伦理层面,土改小说突出了革命话语的阐释,新文学国民性话语则逐渐滑落到附属的位置。在话语建构层面,土改小说开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借助现代性理念形成单一的“转述式文学”新形态。第二章主要论述土改小说的叙事伦理。从土改小说表现出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特征出发,当文学伦理走向民族、国家、历史为主导的大叙事时,文学主体自然也成为群体化的主体。于是土改小说在叙事上注重叙述干部如何介入、地主如何反介入、干部如何发动群众、贫农如何变为英雄的过程中,叙述焦点便自然转移到了历史进化的辩证法与阶级新话语的建构上。在叙述的深层,各个阶级的主体性也随之消长。第三章主要论述土改小说显性与隐性叙事的对话关系。土改小说在显性层面上具有明显的革命叙事特征。在文学面临政治规范下,土改小说作家能够依据政策完成自我的工具化,反映在文本中,则是群众“除霸复仇”,建立新社会秩序的主体能动。而在隐性层面上,土改小说作家的自我调节,则导致了文本裂痕的出现。可以从历史激荡与作家的自我调整、抒情与叙述的暧昧关系、新生政权导致的话语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土改小说的艺术审美追求。土改小说在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的同时,也隐性地继承和发展着作家自身的艺术旨趣。梳理了土改小说的话语特征,那就不难理解,在审美艺术品质上,土改小说自有其价值所在。然而,作家自我调节的限度是极其有限的,土改小说在艺术品质上的追求是以不损害其政治合理性为前提的。可以从描绘乡风习俗的纯朴画卷、体现审美追求的心理刻画、带有诗化色彩的生活想象三个方面窥见土改小说的艺术审美追求。
【关键词】:土改小说 显性 隐性 叙事伦理 话语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6
  • 第一章 土改小说的叙事转变16-27
  • 第一节 从家族意识、家国意识到政党意识17-20
  • 第二节 革命话语与国民性话语的冲突20-24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性24-27
  • 第二章 土改小说的叙事伦理27-38
  • 第一节 干部介入与地主反介入28-31
  • 第二节 发动群众与贫农变英雄31-34
  • 第三节 历史辩证与阶级新话语34-38
  • 第三章 显性与隐性叙事的对话关系38-50
  • 第一节 历史激荡与作家的自我调整39-42
  • 第二节 抒情与叙述的暧昧关系42-45
  • 第三节 新生政权导向的话语建构45-50
  • 第四章 土改小说的艺术审美追求50-60
  • 第一节 描绘乡风习俗的纯朴画卷50-54
  • 第二节 体现审美追求的心理刻画54-57
  • 第三节 带有诗化色彩的生活想象57-60
  • 结语60-63
  • 附录:土改小说篇目(1942-1952)63-65
  • 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晶明;从幻灭走向“求实”——从《白银谷》看成一小说的跃变[J];小说评论;2002年02期

2 王鸣剑;;《暗算》:从小说到电视剧[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3 章敏;;剧本体小说:小说与剧本结合的优势[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2期

4 赵朕;洪林小说印象[J];当代文坛;1997年03期

5 温宗军;论张欣小说的节奏艺术[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一个没有小说的世界[J];文苑;2010年12期

7 江野;;小说情节[J];诗潮;2011年09期

8 韩松刚;;“显”与“隐”的张力——评桂晓波的小说[J];青春;2012年07期

9 王猛;六朝志怪的小说性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范志忠;叙述范式的转型——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审美描述[J];文艺评论;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波;唐岫敏;;自由和爱心——福斯特意大利小说对“国际主题”的发展[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郭长海;金菊贞;;南社小说概览[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邵维加;;论微型小说的外置情节[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杨金国;;唐代写梦小说叙事时间的个性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6 谭湘;;“寻找”——问世间情为何物?——评《寻找妻子古菜花》[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张立国;;茅盾小说的时事性[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8 金鑫;;茅盾小说的传播与接受[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徐朔方;;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汤哲声;;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的海派、津派和港派[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俞小石;小说向新闻借力[N];文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王坤宁;商战小说掀畅销新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商报记者 江筱湖;出版社纷纷拓进类型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4 刘英武;创造是小说之魂[N];文艺报;2010年

5 郝秀文 晋中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多媒体如何服务小说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陈熙涵;“微博体”能否成小说“桃花源”[N];文汇报;2011年

7 葛红兵;关于当下小说创作类型化问题的一些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陈定家;学者小说的历史情怀[N];文艺报;2013年

9 阎晶明;董立勃:让荒漠成为小说情境[N];文艺报;2013年

10 叶向东;《家具商人》:商战小说的突破[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 苏晓芳;论新世纪小说的大众文化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董斌;反腐小说的文化意蕴与价值[D];兰州大学;2007年

4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建辉;文化大革命时期主流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张同利;长安与唐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8 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玉莲;墓葬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汪颉珉;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雨果小说建筑描写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倪坦;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当代”性[D];河北大学;2015年

3 朴丽娜;唐代豪侠小说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欣然;论滕肖澜的小说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夏亚婷;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6 王敏;消费文化语境下的90年代婚恋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姜腾波;唐五代小说中的剑侠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付凯;丹·布朗小说的家园主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婷;论张梅小说的理想主义[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10 杜可珑;田耳小说创作论[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叙事伦理与话语建构—现代中国的土改小说(1942-1952),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65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b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