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论《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

发布时间:2017-04-01 18:05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美学角度论《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并在70年代达到高潮,它直接源于解释学和现象学文论。它将读者直接纳入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创建了文本和读者的关系的研究模式,使文学研究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向读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纳博科夫于1955年发表了《洛丽塔》,国内外学者及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洛丽塔》,主要集中在小说道德主题,后现代主义特征,虚构现实观等不同角度。然而,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却未指出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忽略了读者在阅读时的感受以及地位。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理论探讨了《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的作用,以此来更进一步理解小说。本篇论文由五章组成,即引言、三章正文和结论。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包括对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作品的介绍以及《洛丽塔》的情节概括,最后是对国外和国内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创作意义的综述。第二章是理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理论视角,主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发展历程及背景,着重介绍接受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空白理论和读者再创造理论。第三章是主要运用依瑟尔的空白理论来分析《洛丽塔》中的空白艺术,包括语义空白和结构空白。在语义空白上,纳博科夫主要采用了文字游戏,反讽和戏仿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在结构空白上,纳博科夫又采用了多重叙事和主人公缺失的手法来激发读者想象,召唤读者积极参与到小说文本中。第四章是从姚斯的读者再创造理论角度分析了在阅读《洛丽塔》的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如何被超越。小说中主人公的特殊性以及对传统小说主题的颠覆,独特的写作技巧都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刺激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进行思考和重新构思。第五章是结构部分,对《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进行总结,再次肯定了读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证明了《洛丽塔》的伟大。
【关键词】:《洛丽塔》 接受美学 空白理论 读者再创造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Introduction9-20
  •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Work9-14
  • 1.1.1 An Introduction to Vladimir Nabokov9-11
  • 1.1.2 An Introduction to Lolita11-14
  • 1.2 Literature Review14-18
  • 1.2.1 The Latest Findings Abroad14-15
  • 1.2.2 The Latest Findings at Home15-18
  • 1.3 Thesis Statement18-20
  • 2 Reception Aesthetics20-27
  • 2.1 The Defini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0-21
  • 2.2 The Background and Feature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1-23
  • 2.3 Major Concepts in Reception Aesthetics23-27
  • 2.3.1 Blank Theory23-25
  • 2.3.2 Readers’ Reconstruction25-27
  • 3 The Semantic Blanks and Structural Blanks in Lolita27-33
  • 3.1 Semantic Blanks in Lolita27-30
  • 3.1.1 The Word Games in the Novel27-29
  • 3.1.2 The Irony and Parody in the Novel29-30
  • 3.2 Structural Blanks in Lolita30-33
  • 3.2.1 Multiple Narratives31-32
  • 3.2.2 The Absence of Lolita32-33
  • 4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33-41
  • 4.1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33-36
  • 4.1.1 The Social Background33-34
  • 4.1.2 The Publics’ Expectation from the Theme of the Novel34-35
  • 4.1.3 The Readers’ Expectation from the Main Characters35-36
  • 4.2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36-41
  • 4.2.1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Love Story37-38
  • 4.2.2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ymbolization38-41
  • 5 Conclusion41-43
  • References43-45
  • Acknowledgements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小燕;;《洛丽塔》的道德主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想;;浅析元小说艺术在《洛丽塔》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郭欣宇;;《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J];学术交流;2011年03期

4 蔡殿梅;;《洛丽塔》的后现代艺术特色浅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蒋秀珍;廖志勤;;《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王建平;;超越道德界限的不伦之恋——《洛丽塔》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7 黄铁池;“玻璃彩球中的蝶线”——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8 李小均;流亡者永在旅途——评纳博科夫的杰作《洛丽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董鼎山;;洛丽泰四十二岁了——西窗漫笔[J];读书;1988年10期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美学角度论《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1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