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23:09

  本文关键词: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保存的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总称。[1]大足石刻填补了我国晚唐至宋末石窟艺术的空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石窟艺术文化的传统,成为继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而崛起的晚期石窟代表,与云冈、龙门石窟相媲美,于1999年12月1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大足石刻的众多石窟造像群中,由南宋僧人赵智凤规划修建的宝顶山石窟为最高代表,极具特色。大足宝顶山石窟的景观设计在满足宗教活动需求提供场所的同时,通过设计者有规划地组织建筑、自然环境、造像等多种元素形成外部的特征,对于石窟造像“便于修禅观像和传播佛法”①起辅助作用。它的总体构思营造以弘扬佛法为主旨,造像题材无一重复形成“场景式”造像群,形成别具一格的独特石窟园林景观。“景观”在汤姆·特纳的解释被定义为“人类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2],即景观是同时具备人类文明和美学特征场地。近年来旅游产业在带动经济效益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的依赖和追求变得更为强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意蕴和设计精华,不仅从客观上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起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大足宝顶山石窟的景观设计在其历史视角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开发现状及问题,通过对其传统景观的探讨与思考,旨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其景观设计精髓,以期达到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借鉴、传承及延展的目标,解决现实功用,建立具有民族个性的现代设计。本文首先以大足宝顶山石窟宋代建造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为分析基础;在实地调研和现有资料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大足宝顶山石窟的景观构成元素、平面布局、空间结构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并与同脉络下与同体系下石窟寺庙园林景观对比,分析其景观设计特点;挖掘设计者在景观设计背后的所反映出的时代心理及内涵,在南宋动荡社会背景下,通过非官方而是民间自发修建行为,反映的是民众祈求得到幸福、美满生活和谐安宁生活的心愿;试图解析大足宝顶山石窟的设计文化理念:希望在动乱时代注意自身修行,人心向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人性的关照和对美的回归,也是人类文化共同制高点的追求。在隐形的暗喻与显性的展示中,“善意”的思想从未中断,是一种普遍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在大足石刻景观设计展现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才华,其独特的艺术形态背后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具有高度的艺术和设计研究价值。
【关键词】:大足石刻 宝顶山石窟 景观设计 设计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8;K87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5
  • 1.1 选题缘由8-9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9
  • 1.2.1 选题目的9
  • 1.2.2 选题意义9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9-11
  • 1.3.1 研究内容9-10
  • 1.3.2 文章框架10-11
  • 1.4 方法与技术路线11-12
  • 1.4.1 研究方法11-12
  • 1.4.2 技术路线12
  • 1.5 文献述评12-14
  • 1.5.1 大足石刻研究阶段12-13
  • 1.5.2 研究现状13-14
  • 1.6 研究创新点14-15
  • 2 概述15-18
  • 2.1 大足宝顶山石窟概述15-16
  • 2.2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概述16-18
  • 3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研究18-42
  • 3.1 时代背景研究18-19
  • 3.1.1 政治经济背景18
  • 3.1.2 社会文化背景18-19
  • 3.2 景观构成要素19-24
  • 3.2.1 地形20-21
  • 3.2.2 道路21
  • 3.2.3 建筑物21-22
  • 3.2.4 摩崖造像和提名22
  • 3.2.5 水体22-24
  • 3.3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平面布局24-25
  • 3.4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空间结构25-29
  • 3.4.1 引导性的景观组织形式26
  • 3.4.2 强调性的景观节点空间26-28
  • 3.4.3 连续性的序列景观28-29
  • 3.5 大足宝顶山石窟布局比较29-34
  • 3.5.1 与纵向脉络石窟比较30-32
  • 3.5.2 与同体系横向石窟比较32-34
  • 3.6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特色34-41
  • 3.6.1 世俗化的景观表现形式35-36
  • 3.6.2 传承性的景观设计内涵36-37
  • 3.6.3 整体性的景观规划37
  • 3.6.4 场景式的景观内容37-38
  • 3.6.5 科学性的技法表现38-41
  • 3.7 本章小结41-42
  • 4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42-47
  • 4.1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的价值42-43
  • 4.2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的意义43-46
  • 4.3 本章小结46-47
  • 5 结语47-54
  • 5.1 大足宝顶山景观开发中现存问题47-53
  • 5.2 总结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 A作者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东云,张赞勋,谢本立;宝顶山卧佛风化破坏原因[J];四川建筑;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波;大足20万游客齐聚宝顶山香会[N];西部时报;2008年

2 林大如;难忘宝顶山石刻[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宋慧明;走近宝顶山石刻[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张波;大足“十万游客参加香会”拟申遗[N];西部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帆;唐宋巴蜀佛教造像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李稼yN;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刘君湘;大足宝顶山石窟造像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 郭晶;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景观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7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d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