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9 12:55
范晔所作的《后汉书》被后人列入“前四史”,出后汉诸史之右,是书在删选材料、整理编排上十分优秀,尤其体现在党锢、独行等十一篇类传中。这十一篇类传,除党锢篇为东汉特殊历史事件外,宦者、文苑、独行、逸民、列女等传都是范晔首创,并对后世史书产生深远影响。考察东汉以降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史记》《汉书》等前代史书,可以看出,范书类传的设立实出于:政治选拔方式、前代史书文化、社会风气、个人史观等四个角度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引导下,范晔于元嘉九年开始编撰《后汉书》,并设立了这十一篇类传。其中的编撰人员众多,据文献记载,范晔广集学徒,谢俨等人均参与了《后汉书》的编撰。编撰形式即先由谢俨等人进行初步编撰,然后由范晔审定。类传部分的编撰,大体遵照《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其中亦有变更,除了新设传记外,范氏还为每篇类传皆作序、论、赞,并于其中蕴含了范晔的史观。但可惜的是,由于范晔涉及谋逆,《后汉书》并未能最终成稿。《后汉书》类传史料来源也是探讨的重点,其来源多而且复杂。范晔在编撰《后汉书》时,运用了大量相关的后汉史书。据《隋书经籍志》等相关史志目录记载,后汉一代的史书较之《史》《汉》尤其丰富,除范晔《后...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汉书》类传编撰的缘起与过程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原因
(二) 《后汉书》类传编撰过程
二、《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史料及其来源
(一) 后汉史书概述
1. 《东观汉记》
2. 谢承书、薛莹书
3. 司马彪书、华峤书
4. 谢沈书、张莹书、袁山松书
5. 张璠纪、袁宏纪、习凿齿《汉晋春秋》
(二) 范书与诸后汉书之关系
1. 范书对众书的借鉴
2. 范书自身的创新
(三) 范书与其他史书之关系
三、《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
1. 名、传不合
2. 序、传不符
3. 有传无序、论
4. 传主次序不当
5. 传主收录不当
6. 传记体量失衡
7. 与他传重复
(二) 《后汉书》类传问题原因分析
1. 史料推动
2. 社会背景
3. 下狱中断
4. 书籍散佚
5. 自身观点
四、《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启示
(一) 史书类传编撰固有的问题
(二) 中古时期史传的编撰特点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汉书·文苑传》的成立[J]. 苗壮. 文学遗产. 2018(02)
[2]《后汉书·独行列传》解读[J]. 胡秋银. 华中国学. 2017(01)
[3]从《后汉书》的文学成就看范晔的思想及撰文取向[J]. 刘涛.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4)
[4]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J]. 洪海安. 社会科学家. 2009(05)
[5]《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综述[J]. 钟书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6]《后汉书》研究史概述[J]. 钟书林. 唐都学刊. 2009(02)
[7]《东观汉记》与东汉的国史编撰[J]. 钟书林.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J]. 邓军,李萍. 江海学刊. 2002(06)
[9]《八家后汉书辑注》辨疑[J]. 胡爱英. 成都师专学报. 2002(03)
[10]华峤《后汉书》考述[J]. 宋志英. 史学史研究. 2001(04)
博士论文
[1]范晔及其史传文学[D]. 程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研究[D]. 赵庆然.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八家后汉书与范晔《后汉书》史料异同之比较[D]. 任成良.山东大学 2011
[3]《八家后汉书辑注》校补[D]. 胡爱英.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9363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汉书》类传编撰的缘起与过程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原因
(二) 《后汉书》类传编撰过程
二、《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史料及其来源
(一) 后汉史书概述
1. 《东观汉记》
2. 谢承书、薛莹书
3. 司马彪书、华峤书
4. 谢沈书、张莹书、袁山松书
5. 张璠纪、袁宏纪、习凿齿《汉晋春秋》
(二) 范书与诸后汉书之关系
1. 范书对众书的借鉴
2. 范书自身的创新
(三) 范书与其他史书之关系
三、《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
1. 名、传不合
2. 序、传不符
3. 有传无序、论
4. 传主次序不当
5. 传主收录不当
6. 传记体量失衡
7. 与他传重复
(二) 《后汉书》类传问题原因分析
1. 史料推动
2. 社会背景
3. 下狱中断
4. 书籍散佚
5. 自身观点
四、《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启示
(一) 史书类传编撰固有的问题
(二) 中古时期史传的编撰特点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汉书·文苑传》的成立[J]. 苗壮. 文学遗产. 2018(02)
[2]《后汉书·独行列传》解读[J]. 胡秋银. 华中国学. 2017(01)
[3]从《后汉书》的文学成就看范晔的思想及撰文取向[J]. 刘涛.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4)
[4]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J]. 洪海安. 社会科学家. 2009(05)
[5]《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综述[J]. 钟书林.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6]《后汉书》研究史概述[J]. 钟书林. 唐都学刊. 2009(02)
[7]《东观汉记》与东汉的国史编撰[J]. 钟书林.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八家后汉书辑注》校勘数则[J]. 邓军,李萍. 江海学刊. 2002(06)
[9]《八家后汉书辑注》辨疑[J]. 胡爱英. 成都师专学报. 2002(03)
[10]华峤《后汉书》考述[J]. 宋志英. 史学史研究. 2001(04)
博士论文
[1]范晔及其史传文学[D]. 程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研究[D]. 赵庆然.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八家后汉书与范晔《后汉书》史料异同之比较[D]. 任成良.山东大学 2011
[3]《八家后汉书辑注》校补[D]. 胡爱英.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9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0936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