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的演讲》口译报告
本文关键词:《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的演讲》口译报告
【摘要】:本文为一篇口译实践报告,口译实践的内容为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的演讲,口译的形式为英汉交替传译。笔者将整个口译过程进行录音,再根据录音将译文内容转写成文本,经适当校正处理后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后撰写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本次口译实践采用的主要口译策略为顺译技巧,本报告对顺译这一口译策略在口译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举例分析,分类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顺译技巧在交替传译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如果使用得当,会大大减轻译员的压力和负担,并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因此译者应该在平时的实践中加强顺译技巧的训练。通过本次口译实践,笔者不仅充实了口译理论知识,积累了口译实践经验,还学习了进行口译研究的方法,有助于笔者提高口译水平,也为笔者今后的口译研究做了铺垫。
【关键词】:英汉交替传译 演讲 口译 顺译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引言8-9
- 第二章 口译实践项目9-11
- 2.1 口译材料主要内容9
- 2.2 口译材料语言特点9
- 2.3 演讲材料口译基本要求9-10
- 2.4 口译材料翻译难点10-11
- 第三章 口译实践过程11-13
- 3.1 译前准备11-12
- 3.2 口译实践过程12
- 3.3 译后审校12-13
- 第四章 口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13-19
- 4.1 口译理论13
- 4.2 顺译理论概述13-16
- 4.3 顺译策略的应用实例16-19
- 第五章 口译实践总结19-21
- 5.1 主要收获19
- 5.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19-21
- 参考文献21-23
- 附录一:英文原稿23-30
- 附录二:中文译稿30-36
- 致谢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论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笔记记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张筠艇;;交替传译教学中的记忆训练[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3 皇甫姝瑜;;交替传译中的笔记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年12期
4 王静;;浅谈交替传译笔记[J];海外英语;2011年02期
5 吕兆杰;;再论交替传译笔记的可行性[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易敏;;交替传译中“话语不和”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1年24期
7 李惠岚;;交替传译中笔记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8 李婉璐;;交替传译中的笔记[J];科技信息;2013年06期
9 张新敏;;交替传译中的笔记技巧[J];科技视界;2014年05期
10 李雨霖;;浅谈交替传译中的笔记与脑记[J];青年文学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佳;;交替传译笔记——理论与提高[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竞;;交替传译笔记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姗姗;;交替传译中译员中立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孙海燕;;英汉交替传译笔记中的精力分配模式初探——以口译专业研究生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中庆;;简论英语专业本科英汉交替传译的教与学[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6 邹yN;;从吉尔口译理解公式谈英汉交替传译中长难句的理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吴玉美;;关于中国学生译员在英汉交替传译笔记中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8 姚钰媛;;图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教材研究——以《实战口译》《交替传译》为例[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9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尚小奇;;从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对比研究浅析口译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建坤;外语翻译证书考试主打能力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陈丽霞;武大口译队扩容 新增4个小语种[N];湖北日报;2008年
3 佳欣;英语翻译资格考试考什么?[N];市场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凌鹊;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虞文婷;交替传译中自我监控机制与自我修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璇;英汉交替传译笔记的有效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书田;交替传译中的精力分配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蔡悦;汉英交替传译中不流畅现象及其成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刘柳君;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译文的文本特点[D];海南大学;2015年
5 尚莹;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替传译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封裕;英汉双语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理解与表达[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张洁;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质量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8 梁伟超;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交替传译[D];宁夏大学;2015年
9 陈康;交替传译中“译之能”与“译之为”接口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刘美晨;模拟交传实践报告[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83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58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