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3-22 14:0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行动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虽然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洗礼,但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物质领域的丰富,道德水平却踏步不前,甚至出现道德失范现象。道德失范现象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缺失、职业道德观念不够及家庭美德失范现象的存在等。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有损公民个人形象甚至国家形象,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加强法律的制度约束,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及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等具体的措施,以杜绝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道德观 道德缺失 社会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研究背景7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12-13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13-27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3-15
  •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13-14
  • 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虚假性和欺骗性14-15
  • 三、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15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直接理论来源15-19
  •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思想16-17
  •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17-19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及特征19-24
  • 一、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的反映19-21
  • 二、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21-22
  • 三、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22-23
  • 四、道德是统治阶级利益关系的折射23-24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24-26
  • 一、政治斗争和道德理想24-25
  • 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25-26
  • 本章小结26-27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域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27-35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的表现27-30
  • 一、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27-28
  • 二、职业道德观念不够28-29
  • 三、家庭美德失范现象客观存在29-30
  • 第二节 造成当今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30-34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影响30-31
  • 二、西方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渗透31-32
  •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32-33
  • 四、相关法律的不完善33-34
  •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当代意义35-45
  • 第一节 理论意义35-39
  • 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35-37
  • 二、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指导37-38
  • 三、有助于对“以德治国”的理解38-39
  • 四、有助于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39
  • 第二节 实践意义39-44
  • 一、完善市场经济机制40-41
  • 二、加强法律的制度约束41
  • 三、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41-42
  • 四、发挥教育的内化作用42-44
  • 本章小结44-45
  • 结语45-46
  • 注释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银俊,徐明中;当今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透视及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2 赵频,赵芬;问题在哪里?——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3期

3 欧阳辉纯;;论当前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徐元红;尚丽;;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反思[J];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13期

5 张新弦;;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剖析[J];资料通讯;1997年04期

6 罗子R

本文编号:261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61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6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