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哲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人生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其道德修养、著作文章、人品功绩为世人所敬仰。他在历经官场风云、战场磨难、社会变革的人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具体表现在: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打脱牙齿和血吞”的人生态度,以诚待人、方圆有度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少恼怒为本”的养生之道。曾国藩人生哲学具有兼收并蓄、追求卓越、乐观主义、辩证思考等基本特征。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捍卫者。曾国藩在继承儒家人生哲学的同时,秉持“中体西用”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生哲学的长处,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贡献。曾国藩人生哲学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曾国藩人生哲学,对我们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 人生哲学 成圣成贤 历史地位 现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一、研究目的8
- 二、研究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方法9-11
- 一、研究现状9-10
- 二、研究方法10-11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11-12
-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11
- 二、研究创新之处11-12
- 第一章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形成与发展12-22
- 第一节 曾国藩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12
- 第二节 曾国藩人生哲学形成的文化渊源12-17
- 一、中国传统文化13-15
- 二、湖湘文化15-16
- 三、近代西学16-17
- 第三节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17-22
- 一、青少年时期17-18
- 二、京官时期18-19
- 三、太平天国时期19-20
- 四、晚年时期20-22
- 第二章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22-34
- 第一节 曾国藩的人生理想22-25
- 一、志存高远,成圣成贤22-23
- 二、修齐治平,建功立业23-25
- 第二节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25-28
- 一、倔强刚毅,自强不息25-26
- 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26-27
- 三、忍人所不能忍,砺炼人生27-28
- 第三节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28-32
- 一、谦虚谨慎,以诚待人28-29
- 二、不忮不求,敬恕宽容29-30
- 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30-31
- 四、藏锋敛锐,老于世故31-32
- 第四节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32-34
- 一、惩忿窒欲,修心养性32-33
- 二、少食多动,劳逸结合33-34
- 第三章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基本特征34-37
- 第一节 兼收并蓄34
- 第二节 追求卓越34-35
- 第三节 乐观主义35-36
- 第四节 辩证思考36-37
- 第四章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37-45
- 第一节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历史地位37-38
- 一、曾国藩人生哲学的历史意义37
- 二、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时代局限37-38
- 第二节 曾国藩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38-45
- 一、曾国藩人生哲学与家庭教育39-40
- 二、曾国藩人生哲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0-41
- 三、曾国藩人生哲学与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41-42
- 四、曾国藩人生哲学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2-45
- 结束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祖荣;白居易的人生意趣及其感悟诗[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2 夏东辉;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年06期
3 胡长明;关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断想[J];书屋;2001年Z1期
4 杨金扣;;为党奉献是我最大的幸福[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1年07期
5 姚思东;;“钱”生百态[J];中国商界;2001年10期
6 单永利,韩士忠;黑土地上写人生[J];党建与人才;2002年03期
7 姚文放;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闫恩虎;《西游记》新说[J];唯实;2002年Z1期
9 金崇石;人生科学及其体系构建[J];理论探讨;2002年06期
10 邓立勋;论苏轼的处世哲学[J];湖湘论坛;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白烨;;生活的拓展与主体的凸显——2008年长篇小说概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2 岳淑珍;;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育人[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孟东方;;建构人生科学的理论体系论纲[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林恭寿;;奇异的哲学选择——论郭沫若的泛神论与他的思想现代化[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5 崔自铎;;人生哲学新探[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6 吴晓;王芳;;王辛笛诗歌的禅学意蕴[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7 周翔华;;坚忍的追求——周文小说特质浅析[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8 胡宪伟;;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沈勃;人生最壮丽的选择[N];光明日报;2003年
2 孙英;智者心中的真善美[N];光明日报;2004年
3 李德纯;人生的嗟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陈瑞琳;设计人生[N];光明日报;2006年
5 责编 翟丹然 杨光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高级编辑) 丁晋清(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刘卓红(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蒋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萍(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博士) 范英(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 温宪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吴灿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夏泉(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博士);弘扬丛飞精神 奏响时代强音[N];南方日报;2006年
6 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何明星;为什么要梳理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洪治纲;探寻真实而丰沛的人生[N];文艺报;2006年
9 李志敏;心中有枚“红领章”[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郭军;张吉刚:思想的舞蹈者[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D];复旦大学;2008年
2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3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4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蔺春华;王蒙文化人格论[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希军;周敦颐人生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谢兴伟;试论嵇康的审美人生[D];辽宁大学;2008年
3 谢灵芝;李贽的“童心”与人生[D];湘潭大学;2008年
4 王姗;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5 陈鑫;《史记》中的谋士形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祥霖;高职院校人生经营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耀;白居易的江南情结[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潘平;人生的思考和追问[D];河北大学;2007年
9 李振锋;林语堂散文中的个人主义哲学[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孔凡艳;《水浒传》违法事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人生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