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4-24 12:16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和转折中。人性问题得到了诸子百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把人性问题的讨论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人性论于是勃然兴起。 就儒家而言,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所谓的“性”本质为“仁”,“习”既指“习”的实践,又指环境的习染。孟子从先验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生来具有四种“善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源,,理想人格的成就还需要通过“寡欲”、“养气”、“尚志”来涵养、培育。荀子从经验的角度出发,肯定人性只是自然本能,本无善恶之分,恶是后天放纵欲望的结果,需要礼义师法来矫治。孔、孟、荀的人性论都是以人的自然欲望为讨论的起点,以成就理想人格、实现德治天下的政治抱负为其最终归宿,三者之间具有同源异流与殊途同归的内在逻辑关系。 先秦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都是针对人性问题而设的,由人性论出发,自然可以达到人性论与道德论的统一、道德论与政治论的统一。它在理论上昭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事关“治道”,它的起点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建立和加强相关制度,用制度的强制力量来保证道德教育的效果,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实现人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先秦儒家从人性论出发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有理论上的阐释和建构,而且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它启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要重学力行,知行结合。同时,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人们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重视环境的习染和意志力的培养。
【关键词】:先秦儒家 人性论 思想道德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导论10-16
- (一)选题缘起10
- (二)文献综述10-13
- (三)解决重点和难点13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13-16
- 一、先秦儒家人性论论略16-30
-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背景下人性论的兴起16-18
- (二)“性相近,习相远”——孔子的人性论18-22
- (三)“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论22-24
- (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人性论24-27
- (五)同源异流与殊途同归27-30
- 二、先秦儒家人性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启示30-40
- (一)思想道德教育事关“治道”30-31
- (二)关注人性是道德教育的起点31-33
- (三)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人道德的自我实现33-35
- (四)制度建设与人性矫治35-40
- 三、先秦儒家人性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40-50
- (一)立志高远,以德为先40-42
- (二)重学力行,知行结合42-44
- (三)以道制欲,磨练意志44-47
- (四)注错习俗,所以化性47-50
- 四、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12期
3 李晓春;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分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5 黄钊;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王希鹏;丁三青;;思想政治教育:“点亮”人性灵[J];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02期
7 姚远峰;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3期
8 刘志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对欲望的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刘玉殿,王吉清;必须重视加强道德制度建设[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道·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改革;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242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