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一次伟大且理性的选择,它是我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主题;接着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更加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备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即公民的积极参与。公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能否顺利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能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都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成熟的公民意识是实现这一切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与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论断,更彰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首先基于对公民意识教育内涵与和谐社会内涵的阐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最后文章提出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并探索出拓宽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和谐社会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的认识,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意识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1.5;D64
【目录】:
- 中文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6
- 第一章 公民意识教育概念的界定与分析16-22
- 1.1 公民16-18
- 1.1.1 公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6-17
- 1.1.2 公民的内涵17-18
- 1.2 公民意识18-19
- 1.2.1 公民意识的历史演变18
- 1.2.2 公民意识的内涵18-19
- 1.3 公民意识教育19-22
- 1.3.1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19
- 1.3.2 与公民意识教育相关的几个概念19-22
- 第二章 公民意识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互关系22-27
- 2.1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与重大意义22-23
- 2.1.1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22
- 2.1.2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22-23
- 2.2 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保证23-25
- 2.2.1 公民意识教育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证23-24
- 2.2.2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保证24
- 2.2.3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证24-25
- 2.3 和谐社会建设是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基础25-27
- 2.3.1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民意识教育的经济基础25
- 2.3.2 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政治基础25-26
- 2.3.3 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文化基础26-27
- 第三章 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27-36
- 3.1 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27-31
- 3.1.1 我国公民意识的优势27-28
- 3.1.2 我国公民意识的缺失28-31
- 3.2 我国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31-34
- 3.2.1 经济因素的制约31
- 3.2.2 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31-32
- 3.2.3 公民教育的滞后32-33
- 3.2.4 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不健全33
- 3.2.5 法制社会建设的不完善33-34
- 3.3 公民意识缺失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34-36
- 3.3.1 公民意识缺失影响人与人的平等相待34
- 3.3.2 公民意识缺失影响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34-35
- 3.3.3 公民意识缺失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35-36
- 第四章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36-45
- 4.1 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36
- 4.2 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36-40
- 4.2.1 主体意识37
- 4.2.2 民主意识37-38
- 4.2.3 法治意识38
- 4.2.4 公平意识38-39
- 4.2.5 道德意识39
- 4.2.6 权利责任意识39-40
- 4.3 拓宽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40-45
- 4.3.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公民的主体创新意识40-42
- 4.3.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树立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42-43
- 4.3.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公民的公平正义意识43-44
- 4.3.4 发展新型社会组织,形成公民的自主平等意识44-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0-51
- 承诺书51-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一兵;王伟冰;;环境教育——新形势下科学教育的合作共同体[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2 刘永春;赵响玲;杨凯;;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周德玉;;试论中小学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程浩;;中职教学管理标准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5 李晓玲;;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1期
6 康卫忠;;试论社会转型与教育和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1期
7 李玉;;浅谈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9期
8 王丹琦;安智锋;王秀斌;;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传承;2011年23期
9 邹联克;;“以人为本”:为课程改革实验试点定标护航[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徐枫;;淡化教育功利 回归教育本真[J];成人教育;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传志;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6 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8 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淼;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王涛;中国武术的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铁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春华;高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秦枫;建国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保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惠芳;福建省农村普通高中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凤丽;教育生态学视野中的学校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光;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何晓杰;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冬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永舒;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影响因素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10 杜瑞;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5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