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2 14:28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变化,他把80年以后出生的,90年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是我国学者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崭新概念。本文形成的时间比王春光的调查迟9年。从客观情况而言,王春光调查时的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最大的已经29岁。这也就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其理论问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同时对于理论研究由于目的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对于实践的指导效果也不尽相同。笔者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道德环境的角度入手,分析这一群体所生活的道德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撰述中重点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对策;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三是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具体问题入手,注重理论研究的应用性和理论成果的效益性。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组成,其中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及“新生代农民...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道德环境的界定及分类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和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2、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界定
(四) 研究的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方面
(二) 社会组织中的道德环境方面
1、用工单位
2、农民工老乡会
(三) 社区环境方面
1、城市社区
2、农民工聚集区
(四) 同辈群体方面
(五) 部分城市管理者职业道德方面
三、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构建原则
(一) 以人为本:营造文明道德环境的关键
(二) 公正:营造稳定道德环境的前提条件
(三) 宽容:营造和谐道德环境的必要条件
(四) 激励:营造积极向上道德环境的内在需求
四、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优化对策
(一)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二) 改革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三) 构造用工单位、工会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
(四) 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重要作用
(五) 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J]. 孔祥鸿. 山东劳动保障. 2007(06)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 许传新. 社会心理科学. 2007(Z1)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 许传新. 社会心理科学. 2007 (Z1)
[4]制度建设:道德环境建设的核心[J]. 孟桂英.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1)
[5]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 韩振方.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4)
[6]论农村劳动力的优化转移[J]. 刘洪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04)
[7]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诉求与政策建议[J]. 钱正武.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4)
[8]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 韩云鹏,涂莲英. 职教论坛. 2005(16)
[9]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 陈正良.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5)
[10]专题二:宽容原则与中国哲学[J]. 黄百锐,刘余莉,冯耀明,叶闯. 世界哲学. 2004(05)
硕士论文
[1]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 朱筱凯.浙江大学 2008
[2]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的比较研究[D]. 李然.华东政法学院 2007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现象的分析[D]. 郭向彤.浙江大学 2006
[4]论社会公正[D]. 黄昌洪.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4779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道德环境的界定及分类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和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2、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三) 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界定
(四) 研究的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方面
(二) 社会组织中的道德环境方面
1、用工单位
2、农民工老乡会
(三) 社区环境方面
1、城市社区
2、农民工聚集区
(四) 同辈群体方面
(五) 部分城市管理者职业道德方面
三、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构建原则
(一) 以人为本:营造文明道德环境的关键
(二) 公正:营造稳定道德环境的前提条件
(三) 宽容:营造和谐道德环境的必要条件
(四) 激励:营造积极向上道德环境的内在需求
四、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环境的优化对策
(一)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二) 改革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三) 构造用工单位、工会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
(四) 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重要作用
(五) 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J]. 孔祥鸿. 山东劳动保障. 2007(06)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 许传新. 社会心理科学. 2007(Z1)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 许传新. 社会心理科学. 2007 (Z1)
[4]制度建设:道德环境建设的核心[J]. 孟桂英.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1)
[5]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 韩振方.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4)
[6]论农村劳动力的优化转移[J]. 刘洪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04)
[7]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诉求与政策建议[J]. 钱正武.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4)
[8]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 韩云鹏,涂莲英. 职教论坛. 2005(16)
[9]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 陈正良.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5)
[10]专题二:宽容原则与中国哲学[J]. 黄百锐,刘余莉,冯耀明,叶闯. 世界哲学. 2004(05)
硕士论文
[1]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 朱筱凯.浙江大学 2008
[2]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的比较研究[D]. 李然.华东政法学院 2007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现象的分析[D]. 郭向彤.浙江大学 2006
[4]论社会公正[D]. 黄昌洪.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4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6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