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四孝的佛教起源
本文关键词:论二十四孝的佛教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孝德深入人心,化民成俗,孝行孝德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 “孝”体现了民俗,同时, “孝”就是民俗。而“二十四孝”是中国孝文化的登峰造极的产物,它的产生,对中国几百年来的艺术、民俗影响深远。但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来源却一直没有被探究清楚,基于儒家文化千百年来的影响,人们认为是儒家文化的产物。目前学界对“二十四孝”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二十四孝”个体故事的研究。第二,对“二十四孝”人物何时定型的探讨。第三从“二十四孝”的社会影响、社会教育意义方面以及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应用的研究。本文试从儒家、佛家孝道观的差异、二十四孝故事的成型、传播等方面来论证分析二十四孝起源于佛家而不是一直认为的儒家。佛教传入伊始,佛教徒剃度毁形、弃家绝嗣的作法,在讲究忠孝的儒家伦理社会环境下,受到儒家的强烈责难。为了站住脚跟,佛教开始了自身的变形,努力顺应本土的伦理理念,从被攻击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孝入手,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的孝道观,另一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孝道观,“报恩”作为佛教的一个基本范畴,同样体现在其孝道观念之中。佛教的孝道更多的是强调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尤其是母亲之恩。这点是佛教孝道观的特色,也是二十四孝的特色。综观历代流传的二十四孝各个版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孝子故事是对母亲之孝,这和传统儒家所一贯强调的传承父亲志向道路的功利做法有很大区别。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中国化的过程,为了争取信众,获得发展,佛教这一极具生命力的宗教采用各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俗讲变文、变相经变来宣传佛教义理,以及对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方面——孝道的宣传。对于佛教孝道的宣传,主要有两个路径,其一,敷演中国本土的传统典籍中的孝子人物,进行加工改编,然后以这种生动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孝子传》。其二,发掘佛教经典中的孝子和孝行故事,从佛祖到目连再到fq子,从俗讲变文到变相到戏曲,发现、再创造,使这些域外的孝子深入人心。唐代至五代间,在宣传孝道的过程中,佛教徒对上述材料进行了再次整合、编辑,编成《二十四孝》用作俗讲的材料。唐末或者五代时期,“二十四孝"一词正式出现于佛教宣传品《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之中。随着佛教宣传,“二十四孝”渐渐深入人心,并在宋辽金元时期广泛普及开来。
【关键词】:孝道 佛教 二十四孝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9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 选题缘由11-16
- (1) 孝与民俗11-13
- (2) 二十四孝与民俗13-16
- 2. 研究现状16-18
- (1) 版本16-17
- (2) 形成时间17-18
- (3) 作者18
- 3. 研究意义与思路18-20
- 第二章 儒家、佛家孝道观的差异20-35
- 第一节 儒家孝道观20-27
- 1. 孔子的孝道观20-23
- (1) 生孝20-21
- (2) 死孝21-23
- 2. 曾子孝道观23-24
- 3. 孟子论孝24-26
- 4. 《孝经》26-27
- 第二节 中国佛教孝道观27-30
- 1.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主要内容27-30
- (1) 孝即是报恩28-29
- (2) 孝名为戒,孝戒合一29
- (3) 孝敬父母,推及众生29-30
- (4) 以道报孝,使双亲获道得度30
- 第三节 儒家、佛家孝道观点差异30-32
- 1. 儒家、佛家孝道观比较30-32
- (1) 继志与报恩——对父亲与母亲不同的孝30-31
- (2) 全身体发肤与剃度毁形31-32
- (3) 传宗接代与弃家绝色32
- (4) 居家行孝与念佛超度32
- 第四节 二十四孝故事的佛教精神32-35
- 1. 报母恩33-34
- 2. 自我牺牲精神34-35
- 第三章 从割股疗亲、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三个故事的演变看二十四孝故事的佛教来源35-41
- 1. 割股疗亲35-37
- 2. 卧冰求鲤37-39
- 3. 鹿乳奉亲39-41
- 第四章 二十四孝形成历史41-49
- 第一节 二十四孝形成历史41-45
- 1“二十四孝”的产生41-43
- 2. 二十四孝的形成43-45
- 第二节 从传播的角度看佛教对二十四孝的作用45-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附件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邓海建;;“新二十四孝”心想还得事能成[J];山西老年;2012年11期
2 春江水;;新“二十四孝”出台 现代人该如何尽孝[J];老同志之友;2013年07期
3 江南布衣;;真假二十四孝图[J];检察风云;2011年03期
4 本刊编辑部;徐炯权;;新“二十四孝”,你能够做到多少?[J];老年人;2012年11期
5 金文京;邵毅平;;高丽本《孝行录》与“二十四孝”[J];韩国研究论丛;1997年00期
6 庞晟;卢晓;;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吗?[J];人民文摘;2012年10期
7 薛立永;;新“二十四孝”触动了谁的神经[J];社区;2013年02期
8 张海军;;二十四孝[J];椰城;2008年12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成积庆;原荷萍;;古代二十四孝与弘扬文化的思考[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郭大凡;;从传统孝德的规范看《二十四孝》的得失[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3 刘福林;;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靖静;“二十四孝”再现浙江乡村引发新旧孝道争论[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2 记者 陈秀雅;小学生自编自画《新二十四孝》[N];苏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任锦雯;新“二十四孝”你能做到几条?[N];海口晚报;2012年
4 邓子庆;不必对“新二十四孝”太过敏感[N];长沙晚报;2012年
5 何平哲;美观庄重的“二十四孝”瓶[N];中国商报;2003年
6 余靖静;二十四孝重现农村 糟粕抬头还是补孝良方[N];今日信息报;2006年
7 记者 葛强;新标准践行不易但应倡导[N];兰州日报;2012年
8 庞晟 卢晓;你能“孝”仿几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9 张枫逸;用新“二十四孝”取代“埋儿奉母”[N];工人日报;2014年
10 若鱼;把孝建立在低而坚实的基础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郁倩云;论二十四孝的佛教起源[D];山东大学;2015年
2 高飞;二十四孝教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誉;中日间《二十四孝》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陆瑶;《二十四孝》新解(结题报告)[D];重庆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论二十四孝的佛教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0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