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2:17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志愿精神 培育 原则 条件


【摘要】: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志愿精神培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育公众的志愿精神,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志愿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我国高素质青年的培养,需要让公众了解及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了解及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志愿精神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追求。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奉献、友爱、互助、尊重、关怀的精神,是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到完善社区工作、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去的精神。志愿精神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国外主要起源于其传统的慈善观念、基督教的“慈善思想”和乡镇精神;志愿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深厚的基础主要是在中国思想领域影响较大的儒、墨、道、佛家思想。志愿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价值引导与理论指导,培育公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志愿精神培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让公众了解、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让公众了解、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志愿精神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社会各界对志愿精神的关注在增加、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志愿精神的培育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如缺乏深厚的公益意识,志愿精神培育的先天性不足、法律法制建设落后,志愿精神培育缺乏保护机制、民间组织不发达,志愿精神培育的载体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精神培育的动力缺乏等。所以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志愿服务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发展历史悠久,在志愿精神培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虽然志愿服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对志愿服务具体实践及志愿精神培育经验的透析可以促进志愿精神的弘扬,对我国志愿精神的培育具有现实导向性作用。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基本经验有:我国政府为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自由的社会生存空间;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来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了志愿精神的培育;领导人的支持为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国际志愿者活动在内的国际援助,创造国际合作的环境。国外志愿精神培育的经验启示有:慈善氛围的熏陶、企业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资金激励、广阔的志愿服务领域、庞大的社会组织。 我国推进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应从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途径方法,完善条件保障:培育公益意识,营造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法制保障;支持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志愿工作激励机制。
【关键词】:志愿精神 培育 原则 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2.9;D64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导论14-29
  • 一、研究对象14-17
  • (一) 志愿者14-15
  • (二) 志愿服务15-16
  • (三) 志愿精神16-17
  • 二、研究意义17-19
  • 三、研究综述19-27
  • (一) 志愿精神的历史渊源19-22
  • (二) 志愿精神的内涵22-23
  • (三)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23-26
  • (四) 志愿精神培育的途径26-27
  • 四、研究方法27
  • 五、创新之处27-29
  • 第一章 志愿精神与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涵和价值29-40
  • 一、志愿精神29-34
  • (一) 志愿精神的渊源29-33
  • (二) 志愿精神的内涵33
  • (三) 志愿精神的功能33-34
  • 二、志愿精神培育34-40
  • (一) 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涵35
  • (二) 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35-37
  • (三) 志愿精神培育的价值和意义37-40
  • 第二章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0-45
  • 一、我国志愿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40-42
  • (一)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取得的成就作为基础40-41
  • (二) 社会各界对志愿精神的关注增加41
  • (三) 我国目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为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41-42
  • 二、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挑战42-45
  • (一) 缺乏深厚的公益意识,志愿精神培育的先天性不足42-43
  • (二) 法律法制建设落后,志愿精神培育缺乏保护机制43
  • (三) 民间组织不发达,志愿精神培育的载体缺失43-44
  • (四)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精神培育的动力缺乏44-45
  • 第三章 国内外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经验与启示45-52
  • 一、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45-48
  • (一)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历史进程45-46
  • (二)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基本经验46-48
  • 二、国外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与经验启示48-52
  • (一) 国外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48-49
  • (二) 国外志愿精神培育的经验启示49-52
  • 第四章 我国推进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52-59
  • 一、培育的原则52-54
  • (一) 自愿性原则52
  • (二) 普及化原则52-53
  • (三) 结合实践原则53
  • (四) 创新原则53-54
  • 二、途径方法54-55
  • (一) 家庭教育54
  • (二) 学校教育54-55
  • (三) 社会教育55
  • 三、条件保障55-59
  • (一) 培育公益意识,营造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56
  • (二)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法制保障56-57
  • (三) 支持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57
  • (四)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57
  • (五) 充分利用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志愿工作激励机制57-59
  • 结束语59-60
  • 参考文献60-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雯;;弘扬志愿精神与提升公民意识[J];北京观察;2009年03期

2 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李潇潇;;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章仁彪;;志愿精神与“后世博”的城管理念转型——兼论从“城市形象”到“城市印象”的“软实力”[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2期

5 王歆;谢晶;;大学生志愿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探究[J];成功(教育);2011年02期

6 张燕红;;志愿精神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方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7 张人民;;论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宋佳东;;试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志愿精神的弘扬[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洪彬;张澍军;;论志愿精神与道德的内在关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许云杰;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伦理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菁;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启示与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蓉;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孙金旭;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D];山东大学;2006年

4 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5 谭玉龙;我国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6 邓文英;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D];中南大学;2010年

7 汪小琳;非政府组织中的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李慧;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79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79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