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事件域认知模型框架下的俄语反义同词现象

发布时间:2017-12-20 10:05

  本文关键词:事件域认知模型框架下的俄语反义同词现象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反义同词 事件域 认知模型 事体


【摘要】: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俄语中相当普遍,学者们曾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考察。这种现象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体验和认知密切相关。在事件域认知模型框架下,以事件域中要素间存在的4种不同关系对反义同词现象加以阐释,将为语词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1.关于反义同词现象反义同词(энантиосемия/внутрисловнаяантонимия)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一词多义现象。相反的两种意义能够存在于同一词中,这被黑格尔誉为德语最为奇妙之处。其实这绝非某一种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现象,俄语中的反义同词现象就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景民;现代俄语中的反训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杨隽;俄语构词与用词中的同根反义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陈建生;;叙事视角意象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林晓纯;;商务信函中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翻译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胡健;试论模糊语义的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李萍,郑树棠;中英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探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褚雅芸;;《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运用及两种英译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秦勃;;谈翻译中模糊对等的必要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陈亚琼;;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朱海燕;;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简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夏远利;;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翻译原则[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李瑞青;;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搭配问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王安民;王健;;从原型理论看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词目义项的编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国廷;;试论模糊学在高考作文判卷中的价值与应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可兴;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建林;基于语料库的国际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骆忠武;外交歧义:特点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杭;汉语对英语动名词搭配的负迁移以及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代秋亚;英语幽默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慧宇;英语面试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遥遥;中文手机短信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房芳;标记性:《血色浪漫》中玩笑话语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江媛;二语习得论文英语摘要中遁言使用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建生,吴曙坦;翻译认知:结构突显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唐伟胜;叙事研究中的认知取向——《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评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陈建生;吴曙坦;;翻译认知:述义比例和辖域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4 李维颐;现代俄语中的对立词义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198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高云;;认知隐喻视角的英语习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金春伟;;名词属格歧义结构的认知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3 王璐璐;;英语中动结构的ICM解读[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4 黄振华;;英语被动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J];才智;2008年17期

5 叶碧慧;;英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转喻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6期

6 齐春平;;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罗凌萍;;从认知角度看If条件句的范畴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陈俊芳;郭雁文;;试论英语绰号的本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吴迪龙;赵艳;;ICM视域下语义省略的认知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5期

10 桂诗春;以语料库为基础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分析的认知模型[J];现代外语;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5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英语反义同词现象的隐喻和转喻的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2 任丹;汉英反义同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丽华;基于认知模型的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张颖;英语时间语义范畴的认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5 高文璐;疑问句交互功能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分析[D];延安大学;2013年

6 赵静;俄语时间语义范畴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雯;英汉谚语的比较研究及其理据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黄增红;范畴化理论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赵辉;从认知理论看科技英语翻译的词义确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李锐;认知的语义建构与英语词汇习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11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311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