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典型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空间关系”占有基础性地位,客观世界的空间关系通过人能动的认知活动,形成概念化的空间关系,进而体现在语言中,形成语言中的空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空间隐喻。空间关系词汇“上——下”、“前——后”、“左——右”在语言空间中就具有了丰富的隐喻意义,人们用它们来描述时间、数量、社会关系和价值评判,由此形成了相对应的时间的空间隐喻、数量概念的空间隐喻、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和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其中,最能直接表达人的心智观念的便是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它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是人类内心活动的最外在的语言表现。 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将研究视角定在俄汉语中空间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所表达的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上,希望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俄汉语中表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的共性和差异的认识。全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包括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文主要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的概念和本质。 第二章:阐释空间隐喻的概念、本质,并将空间隐喻分类,引出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概念。 第三章:对俄汉语中表示“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的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表达方式和语义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第四章:依据第三章对俄汉语中三个维度的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的对比结果,从地域特点、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俄汉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之异同的民族文化根源。 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空间隐喻 价值评判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5;H15
【目录】:
- 摘要4-6
- 俄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5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
-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4-15
- 第一章 隐喻的概念和本质15-24
- 一、隐喻的概念15-19
- 二、隐喻的本质19-24
- 第二章 空间隐喻的概念和本质24-35
- 一、空间隐喻的概念24-25
- 二、空间隐喻的本质25-26
- 三、空间隐喻的分类26-35
- 第三章 俄汉语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35-51
- 一、俄汉语中“上——下”维度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35-40
- 二、俄汉语中“前——后”维度的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40-44
- 三、俄汉语中“左——右”维度的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44-51
- 第四章 俄汉语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之异同的文化根源51-64
- 一、地域特点51-55
- 二、宗教信仰55-58
- 三、民族性格58-61
- 四、思维方式61-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艳春;;隐喻作为词汇多义性的理据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2 陆建茹;;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3 黄娟;;Up-down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4 田茂菊;;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介词UP/DOWN和上/下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唐冬霞;;英语习语中DOWN的空间隐喻分析[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6 林素芬;;介词“into”的隐喻意义识解[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彭卓;;介词on的意象图式及语义延伸[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8 王雪娇;;俄汉语新词构成的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孔英婷;杨廷君;;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周健;;方位词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晓迪;;社会地位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发展性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艳芳;;关于空间-时间隐喻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钟小佩;;情感三维空间隐喻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洁;;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盛男;李福印;;从“朝”与“暮”的词义演变看汉语语言及思想中的时间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10 侯文君;白秀冬;;协同式桌面虚拟系统中的人机交互因素研究与设计[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广厚;黑河俄汉语教育中心以特色求发展[N];黑河日报;2010年
2 李广厚;黑河俄汉语教育中心享誉俄布市[N];黑河日报;2010年
3 王学毅;大连市馆赴俄征集档案找回散失历史记忆(下)[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张士英;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落户黑大[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长浩;俄汉语句际关系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5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营;汉英“前后”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兴涛;俄汉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晶;“远/近”的空间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祥东;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娜;从认知学角度看俄汉语空间环境词汇的隐喻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波;俄汉语中的数字文化差异[D];辽宁大学;2011年
8 袁琳;语言文化学视角“始”与“终”观念的俄汉语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9 Viktoryia Vashkevich(维克);现代俄汉语外事文件文本中语言定式与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中价值评判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0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