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中的中日被动表达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3:16
本文关键词:现代语中的中日被动表达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被动句 日语被动句 成立条件 合作原则 关联性理论
【摘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对汉日语言比较研究成为可能。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被动表达。所谓被动,指的是动作主体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时,由受事方而不是施事方作主语的句子。汉语中称为汉语被动句,可以分为有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被动句。在有标记被动句中,被字句是典型代表。无标记被动句即意义上的被动句,有的学者也称之为受事主语句。日语中相应的是“受身文”,以“(ら)れる”为被动标记。含有“(ら)れる”的是有标示的日语被动句,不含有“(ら)れる”是无标示的日语被动句。有的研究把无标示的日语被动句称作形式动词和词汇意义上的被动句。高桥太郎认为,语态是由动作类成分和名词类成分构成的语法范畴。其中名词类成分对应的是施事者与受事者,动作类成分对应的是动词及其发挥的作用,施事表示词则体现了名词类成分和动词类成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实际运用。即便是同样形式的交谈,在语言表述和内容展开的方式方法上汉语和日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运用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斯波伯(Sephte)、威尔逊(Wilosn)提出的关联理论对汉日被动句的语用成立条件进行分析。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概说中日被动句,提出问题,并且对论述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做必要说明。 第二部分,对中日被动句相关先行研究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设想,并且简要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简要阐述本文对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的分类和概念的理解,然后从谓语动词、主语(受事者)、行为者(施事者)三方面分析中日被动句的语法成立条件。 谓语动词的成立条件方面,首先明确被动句的定义和分类,再从有无施事标示的角度出发,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和自他动词的选用进行分析。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的共同之处在于对谓语动词的动作性和对受事者的影响性要求较高。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不及物动词的选用上,汉语被动句的动词选用不及物性的较少,而日语被动句中的所有者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使用自动词的情况较多。主语部分的成立条件方面,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使用表示人的名词作主语的情况居多。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密切程度上。一般汉语被动句要求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更为密切,日语被动句则要视情况而定。也就是说,汉语被动句对主语成立条件的要求更高。 行为者部分的成立条件方面,当使用表示人的名词作主语时,对于客体(受事者)的直接影响力越大,越容易形成汉语被动句或者日语被动句。行为者为表示事物的名词时,一般对应的是直接被动句。当行为者是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时多使用日语间接被动句来表达,但这种情况下汉语一般较少使用被动句来表达。 第四部分运用合作原则和关联性理论对汉日被动表达的语用成立条件进行分析。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关注点的变化和感情倾向展开的。由于日语具有从对说话人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考虑对策的性质,在语言应用上体现出视点固定化的特点,汉语中的视点固定化情况不及日语要求严格。感情倾向方面分为受害受拖累、客观叙述、受益三部分进行分析。汉语中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受害倾向的汉语被动句居多,日语中使用客观叙述和受害的日语被动句较多,另外对受拖累倾向句子的使用可看作日语汉语被动句的一大特征。 第五部分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汉语被动句 日语被动句 成立条件 合作原则 关联性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363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要旨8-11
- 1. はじめに11-12
- 2. 先行研究12-17
- 2.1 中国姙の受身表s窝芯縮,
本文编号:1046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04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