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と」、「ば」、「たら」、「なら」等表示的日语条件达方式是语法研究中重要并且颇有难度的一个课题。尤其是「と」用法很多,不仅用于假定条件,一般条件,也可以表示过去一次性的事实性条件—连续、契机、发现、时间等多种语义关系。像这样,有着多种语义用法的条件表达方式「と」在翻译为汉语的时候,都翻译成什么形式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关于「と」的先行研究中,与「ば」「たら」「なら」使用上的区别的语法研究很多,而从汉译角度的研究好像很少。其中,中岛悦子的研究是具有首创性和启发性的。中岛氏以日语的表达方式「と」与汉语中的“一~就”形式为中心进行了对照研究。但是,没有涉及除了“一~就”的其它形式。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试考察条件表达方式「と」除了汉语的“一~就”以外,还可以翻译成其它什么形式。 本论文以日语条件表达方式「と」的汉译为对象进行考察。首先,使用3本日语小说《雪国》、《挪威的森林》、《五体不满足》,抽出用「と」表达的所有的条件句,做成数据库,然后将「と」的语义用法分为“假定条件”“一般条件”“发现”“契机”“连续”“时间”6个种类,再试分析各用法的条件句被翻译成的汉语表现形式。 本论文由五章构成。在第一章中介绍关于日语的条件表现的概念及表达方式「と」的先行研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在第二章中,介绍日语条件表达方式「と」的特征和用法分类。在第三章中考察条件表达方式「と」的汉译情况。第四章是考察结果的分析。第五章对今后的日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本论文通过对日语条件表达方式「と」的汉译考察,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と」表示假定条件时翻译成汉语的“如果~就”的情况多。第二:「と」表示一般条件时译为“一~就”的情况多。第三:在表示过去一次性的事实条件(既定条件)时,不翻译为汉语的假定和条件关联词,而是更多使用表示时间状况的副词“之后/以后/后”等构成的“后”系或者是“当~的时侯”“这时~0”等构成的“时~0”系。第四:条件表现的「と」翻译成汉语的时侯,有很多时不翻译,这种现象与汉语的复句语法特征有关。那就是汉语连接复句的关连词即使省略,仍不改变分句关系。第五:「と」表示的过去一次性事实用法还可以再分为发现、契机、连续、时间四种用法。当表示发现的用法时,汉语中不翻译的时侯最多。这时,从句句末或主句的句头附加“一看”“只见”“望见”“听见”“发觉”等知觉动词。表示契机的用法时,翻译成“一~就”系的时侯最多。表示连续用法时,翻译成“之后”“以后”“后”等构成的“后~0”系的时侯比较多。表示时间用法时,翻译成汉语的“当~时侯”“时~0”等构成的“时~0”系的场合最多。 本论文首先对条件表现「と」的意思用法进行分类,同时从日本的三部文学作品中选出带「と」的条件表现的句子,并对其整理和分析。根据分类考察了「と」的汉译形式。但是,本论文的考察还有不足之处。例如:日语的条件表现除了「と」之外,还有「ば」、「たら」、「なら」等表现形式。本论文没有涉及这些表现形式的汉译情况,这将作为今后的课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6
文章目录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第一章 研究目的と研究方法
第一節 先行研究
一、日本語の条件表現
二、中国語の条件表現
三、日本語の条件表現の中訳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特徴と意味用法
第一節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特徴
一、2 つの事態の一体性
二、2 つの事態の現実性
三、不完全な条件性
第二節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意味用法
第三章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中訳の考察
第一節 日本語の原書と中国語の訳書について
第二節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出現数と中訳
一、「仮定条件」の「と」の中訳
二、「一般条件」の「と」の中訳
三、「発見」の「と」の中訳
四、「きっかけ」の「と」の中訳
五、「連続」の「と」の中訳
六、「時」の「と」の中訳
第四章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中訳の考察結果の分析
第一節 条件表現における「と」の意味用法の多様性
第二節 「と」の一体性と不完全な条件性
第三節 中国語の接続詞の省略
第四節 中国語における“一~「就”の一対多」現象
第五節 日中言語の習慣の違い
第五章 日本語教育への提言
終わりに
注釈
参考文献
謝辞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1239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3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