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收受动词的认知语义结构与句式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01 07:32

  本文关键词:日语收受动词的认知语义结构与句式特征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收受动词 认知模式 语义结构 句法特征 收受事态


【摘要】:本文在认知模式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日语中表示收受事态的动词"もらう""受け取る""得る"的语义结构,进而分析了各自语义结构对应的句法特征。可以看出这3个词在概念化收受事态时各有侧重,共同发挥了全面描述收受事态的作用。属于认知I模式的"もらう"语义中包含了体现AGENT=RECIPIENT=EXPERIENCER的整条行为链;属于认知D模式的"受け取る"旨在客观描述MOVER向RECIPIENT移动的状态;"得る"则凸显了认知主体关注RECIPIENT状态的认知视角。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division of cognitive model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verb "accepting state of affairs" and "receiving" and "receiving". Then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ir semantic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ree words have their own emphases when conceptualizing the situation of acceptance. Together, they play a role in describing the state of receipt in a comprehensive way. The whole behavior chain of AGENT=RECIPIENT=EXPERIENCER is included in the semantics. The purpose of "receiving", which belongs to cognitive D mode, is to describe objectively the state of MOVER moving to RECIPIENT. De Li highlights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cognitive subjec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ate of RECIPIENT.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0.引言在日语中,“もらう”“受け取る”“得る”都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描述事物传递的动词,我们称其为表示收受事态的动词。“尫う”“借りる”等词也有收受义,但考虑到这些词含有通过某种手段使收受事态成立的意义,故暂不列入表纯粹收受事态的范围。同样表示收受的动词“も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寅;;意义的二元观、涵义观和体认观——基于体验哲学的“一物多名”新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陈访泽;杨柳;;日语授受动词三分化的认知基础与句法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及辛;;高校日语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9期

2 王寅;;后现代哲学的转向与超越——特征与评价[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3 张秋菊;;基于视点理论的日语授受动词的句法结构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4 曹大峰;;2011年中国日语研究综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年01期

5 王寅;;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语言哲学之延续——二十九论语言的体认性[J];中国外语;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权文香;朝汉语第二人称指示对比[D];延边大学;2011年

2 王晶;英汉词义延伸机制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2 李红儒;从逻辑、哲学角度看句义理论的发展——“语句中的说话人因素”理论探讨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3 刘利民;;先秦名家在形容词语义中的哲学盘旋[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4 王寅;;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J];哲学动态;200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晋利;汉语话语中语义结构的重叠成分分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4期

3 郝斌;简单句的语义结构[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4 孙寰;;术语的语义结构解析[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4期

5 刘伟;于月;李哲;;从普遍语义结构看英汉互译中“怒”表达式的语义等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吴贻翼;再论作为外语的俄语句子结构模式——俄语句子语义结构[J];中国俄语教学;1988年01期

7 吴宝柱;;试论满语复合词的语义结构[J];满语研究;1991年02期

8 马清华;句子的语义结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子朗;“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10 李芳杰;汉语基本词组的语义结构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玉红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隔三差五”“差”在哪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马洪海;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邵朝阳;澳门博彩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U,

本文编号:1363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63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