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モノダ的语法化

发布时间:2018-01-04 02:43

  本文关键词:モノダ的语法化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モノダ语法化 语义扩展 一般倾向性


【摘要】: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语法化理论及语义扩张模式的原理,对现代日语中的モノダ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考察:一、モノダ中的名词モノ的语义扩展模式;二、「モノ+ダ」结构的语法化及语法化之后各语义的用法。得出的结论如下。(i)名词モノ有实义名词和形式名词两种用法。在实义名词用法中,表示具体物的原型义扩展出人(及其他动物)。在形式名词用法中,由具体物这一语义通过隐喻作用扩展而来的抽象物义进一步扩展出事件义。实义名词用法中的具体物义和人(及其他动物)义的语义特征分别是[+空间的][+无生][-イベント性]、[+空间的][-无生][-イベント性];形式名词用法中的抽象物义及事件义的语义特征分别是[-空间的][+无生][-イベント性]、[-空间的][+无生][+-イベント性]。(ii)表示事件义的名词モノ与判断助动词少的组合形式「モノ+ダ」发生语法化。当谓语部分的モノダ分析为「~モノ+ダ」时,其句子结构是[[P]ハ[[修饰语]モノ]ダ],此为名词谓语句。当谓语部分的モノダ分析为モノダ,即モノダ是以一个整体出现时,其句子结构是[[P]ハ[[修饰语]モノダ]],此为助动词句。モノダ语法化之后,在句子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出现4种语义,分别是一般倾向性、感叹·吃惊、回想、当为。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research, using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emantic expansion mode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modern Japanese,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1. The semantic extension model of the noun in this paper; Seco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usage of the semantics after the grammaticalization.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noun has two kinds of usages: real nouns and formal nouns. The archetypal meaning of a specific object extends to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in the use of formal nouns. Abstract material meaning, which is extended by metaphorical function, further expands the meaning of event.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concrete object meaning and human (and other animal) meaning in the use of real nouns are as follows. [Space]. [No health]. [-the nature of the work. [Space]. [-No birth].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abstract meaning and event meaning in the use of formal nouns are. [-Spatial]. [No health]. [-the nature of the work. [-Spatial]. [No heal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event and the fewer auxiliary verbs is grammaticalized. When the predicate part of the sentence is analyzed a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o so", there is a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noun of the meaning of the ev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ew auxiliary verbs of the judgment.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P]. [[This is a noun predicate sentence. When the predicate part is analyzed as a whol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P]. [[After grammaticalization, four kinds of semantics appear in the senten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texts, which are general tendency, exclamation, surprise, recall, etc.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来;;从语法化和方言的角度考察被动标记[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2 肖亚丽;;侗语动词的语法化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5期

3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朱福妹;马贝加;;副词“旋”的产生及其发展[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梁洁;汪秀军;;“不管”的语法化历程及语用特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刘顺;论语法和词汇的关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邱崇;;“一面”类词语的演化[J];语文学刊;2010年23期

8 王军;;“有(一)点儿”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9 王培敏;;“来+VP”的语义特征与演变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曹晋;;“V掉”的语法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5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晏尚元;;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张骅;语言所举办两场学术演讲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发挥学科特色 创新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7 高山杉;“学术女超人”原来是“书皮党人”[N];东方早报;2010年

8 丁帆;超越布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卢卓群;研究汉语句法机制的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10 陈园媛;国外语言学著作成了“香饽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龚丽芬;モノダ的语法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孟静;Be going to结构规约含义的语法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媛媛;现代汉语“亲x”类情态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10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76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76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