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被动句中被动标识和被动意义的研究
本文选题:被动标识 切入点:被动意义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各个学者对日语被动句的分类看法不一。而且对于日语被动句的定义也是观点不一。各个语言学家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分类,也都有合理的理由。本论文根据以往学者们的学说为基础,从被动标识和被动意义这两个方面对日语被动句进行分类。将日语被动句从广义上分为完全被动句和不完全被动句两类。另外对于日语被动句的定义也重新进行了探讨。以往的日语被动句大都从狭义上进行划分,本论文从广义上进行划分,并分析。这种研究对于日语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以往的日语被动句都是把「レル」「ラレル」作为日语被动句的被动标识进行分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带有「レル」「ラレル」这样的被动标识的日语被动句都含有被动意义。另外,没有「レル」「ラレル」这样被动标识的句子相反也有含有被动意义的情况。村木新次郎在委婉的被动句表现这篇论文中就「レル」「ラレル」之外的其他被动标识进行了论述。本论文就是从被动意义和被动标识这两方面重新进行分类,分析。并也从这两方面对日语被动句的定义也进行了探讨。
[Abstract]:Various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Moreover, they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definition of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There are also reasonable reason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previous scholars. This paper classifies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in terms of passive identification and passive meaning. The passive sentences in Japanese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a broad sense: complete passive sentences and incomplete passive sentences. In addition, the definition of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is also redefined. In the past, most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were divided in a narrow sens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and analyzed in a broad sense. This study is of great help to th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In the past,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were classified as passive signs of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Not all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with passive symbols such as "Li" and "Li" have passive meanings. On the contrary, there is a passive meaning in a sentence without a passive sign such as "Li Li" or "Li Li". Muramura's euphemistic passive sentence shows that there are other passive signs in this paper, other than "Li" "" other than "". This paper reclassifies from passive meaning and passive marking. The definition of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 is also discussed from these two aspects.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津;关于日语被动句的主语设定[J];日语知识;2005年02期
2 刘晓霞;日语被动句的语用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赵修江;李淑梅;;被动句与系表结构的区别[J];少年天地(初中);2002年05期
4 陈艳颖;;小议英汉被动句[J];文教资料;2010年17期
5 王秀珍;;被动句中表示补语的几个格助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04期
6 陈百海;论日语句子的主被动语态交错与汉译[J];外语学刊;1996年04期
7 李爱华;;日语被动句中动作主体的表达方式[J];日语知识;2007年06期
8 孙鸿怡;日汉被动句互译及其表现形式[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10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池上嘉彦;;日语——“撒旦的语言”[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8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谷丽萍;;日语中表示状态的几个词的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周晓;语言习得的基因和脑基础[D];浙江大学;2011年
4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关于日语被动句中被动标识和被动意义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灵韵;关于《太阳》中被动句翻译的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安毅;s鷬灓摔堡肴罩惺躌瘴膜蝃䦅3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洪琳;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畅;英、日、汉被动句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张媛;中日被动句对比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梁彬;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铁红;汉日被动句对应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姜丹;中韩被动句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24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6246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