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原创词与近代中日文化的互补性
【作者单位】:
【分类号】:H136;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慧荣;中日汉字“形”与“神”的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红;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的特点及应试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慧荣;;中日稻作农耕文化地名的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牛原青;和制汉字词的生成与汉语的借用[D];延边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阶彬;;结合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谈英语词汇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王运璇;李密;;中日汉字形容词词义异同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3 高树帆;试谈古汉语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J];语文学刊;1982年02期
4 姚莫诩 ,王治平;词义专门化的探究[J];阅读与写作;1996年06期
5 陈亮晓;;日语汉字词浅析[J];考试周刊;2010年20期
6 王秀伟;;韩国语汉字词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朴贞垠;;汉字词和与之同义的汉语词的比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吴于廑;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再回顾——纪念“七·七”事变50周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06期
9 孙国珍;元代中日文化交流及宋学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刘柏青;;浅谈中日文化交流[J];东北亚论坛;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楚爱聪;;语言学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剑芬;;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龙禄;;加强能力素质教育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尝试开设《医疗语言学》选修课程的6年实践[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明;;商业词语的异化及其对语言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扩昌;任桂婷;;“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的美学特质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陈东有;;江西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总结讲话(代跋)[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语言理论的新发展——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后记[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何训;郭中逵;;物理学语言的本体论转向[A];第十六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炼;;因为“深”,于是“新”——中日诗人对话的启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超;我市一旅日华侨荣膺最具影响奖[N];德州日报;2010年
2 张小兰;文化交流连接中日两国人民的情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记者 杜尚泽 于青;温家宝与中日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N];人民日报;2010年
4 王洋;秦百兰赴日参展并荣获“中日文化交流特使”称号[N];锦州日报;2008年
5 范迪安;山高水长 会心之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新西兰语言学校良莠不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仝静海;自费留学不要通过私立语言学校办理[N];河北日报;2007年
8 文仕;刀世勋:从末代傣王到语言学专家[N];中国民族报;2001年
9 记者 庄建;商务印书馆设立“语言学出版基金”[N];光明日报;2002年
10 ;一个世纪后,,地球上的语言将会减少一半[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迪;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对应词汇的意义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6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葛继勇;《续日本纪》所载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姣;《初级韩国语》的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2 宋美娜;偏正式复合名词的词义与语素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何颖;法语同义词辨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郭艳红;翻译研究的新课题[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柯莉;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朴京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复合式动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类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李菲;当代教育管理学术话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华旦尖措;试论藏族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4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54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