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现代日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发布时间:2019-10-01 23:30
【摘要】:正 一、语篇、衔接、连贯 语篇(text,discourse;文章,谈话,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由一次交际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从形式来看,语篇是一个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复合语言符号;就功能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一个语篇可能只有一个词,如书写在出口处的“非常口”、“出口”等,也可能是很长的一段话或文字,如一场辩论或一部小说。它们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语篇。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侯家旭;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叶荭;试论培养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实际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余丽君;语篇——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邓芳;英语语篇的连接手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10 文军,董平荣;第三人称隐性指称的图式理解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孙雁雁;;怎样通过朗读提高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黄立;;日本留学生汉语转折复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忠伟;作战文书自动生成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汪望珠;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测试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崔玉芹;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5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唐建萍;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长娟;科学语体篇章的分析与教学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卡梨;语篇分析:衔接与连贯[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洪流;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机制[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4 李连波;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宗云;论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J];南都学坛;1997年04期

6 赵明;再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李雪;浅谈语篇教学对阅读能力的培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郭晓玲;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姜泉;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航海英语中的运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杜培敏;;逻辑联系语与学生英语作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志成;;比较翻译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兰;;浅谈英汉习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姜丰辉;姚明海;;科技英语摘要文体与中文摘要的英译[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6 史铁强;;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导向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莫爱屏;蒋清凤;;语篇视角与语用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建新;;三篇汉译英语篇的再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邓志勇;;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第九中学 于长保;普通学校高中生有效阅读的教学体悟[N];天津教育报;2011年

2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英语写作课上的教学策略[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何国庆;重视基础 突出能力[N];湖南日报;2011年

4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永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怎样考才科学有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郭爱莲(作者单位:郑州航院外语系);试论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N];驻马店日报;2006年

6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西南州分校 龚童文;浅谈英语听力的训练[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7 宜春二中 易晓艳;提高英语试卷讲评效率之浅见[N];宜春日报;2007年

8 潮安县古巷镇枫洋初级中学 苏燕芬;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潮州日报;2008年

9 山西财经大学 赫永达;文体分析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作用[N];山西日报;2010年

10 黄梅县教研室 严红琼;浅谈小学英语会话课“语篇整体性教学”模式[N];黄冈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继楠;英汉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鞠玉梅;英语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姜亚军;英语变体研究与比较修辞学的接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叶枫;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胡敏娜;美国法庭结案陈词的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辛志英;人际投射小句的语篇行为特征[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闫涛;中国英语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璐;语篇递模式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教学中应用的实验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尤静;英文编者按中的话语主题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刘大稳;介入理论视角下新闻评论语篇中评价性语用标记语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寅晓;网络英文旅游景点介绍语篇的体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沈燕;学术语类英语语篇模块标注的理论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范志红;评价理论视角下英语商业广告语篇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刘芳;英汉幽默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杨秀娟;朱(钅容)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语篇及语用分析(1998-2001)[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10 古炜;英语政治演讲语篇的元功能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4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544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