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标志“的”与「の」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定语标志“的”与「の」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和日语定语标志「の」。论文首先对“的”、「の」进行了分类,并且梳理了前贤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即作为定语标志的“的”、「の」,以此确定了研究方向。论文的第二部分结合实际的语料,从对应、不对应和两可这三方面对“的”、「の」的对应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在汉日偏正短语修饰标记的使用上,汉语只用“的”,可日语除了「の」之外,还有「い」、「しい」、「なだ」、「る」、「する」等其他标记;论文第三部分进一步指出,“的”、「の」的隐现情况并不与其对应情况一致,因此先从正项和偏项的不同语义关系出发,得出在不同语义关系下,汉日修饰标记共有六类不同的的隐现情况;论文的第四部分先引入了板块与凸显、形合与意合等几组概念,得出汉日两种语言中都有板块存在,只是日语是形合倾向的语言,板块的范围稍小一些。针对第三部分指出的六类不同隐现情况,归纳出影响汉日修饰标记隐现规律不同的原因有三:一是受板块和凸显的制约,,二是被形合、意合的语言特性所影响,三是受到如构词习惯、韵律原则和语体等语用因素的制约。通过上述对比研究,以期对汉日互译工作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标记 隐现 板块 凸显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14
- 1.1 研究对象7-9
- 1.2 研究现状9-11
- 1.2.1 “的”与「の」分类研究9-10
- 1.2.2 “的”与「の」对比研究10-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4 研究理论、方法和来源12-14
- 1.4.1 研究理论和方法12
- 1.4.2 语料来源12-14
- 第2章 “的”与「の」对应情况考察14-20
- 2.1 对应的情况14-15
- 2.2 不对应情况15-18
- 2.3 两可情况18-20
- 第3章 “的”与「の」隐现情况考察20-30
- 3.1 二者都出现标记20-23
- 3.2 二者都不出现标记23-24
- 3.3 日语必须出现标记,汉语不出现24-25
- 3.4 日语必须出现标记,汉语两可25-27
- 3.5 汉语必须出现标记,日语不出现27
- 3.6 汉日皆两可27-28
- 3.7 小结28-30
- 第4章 “的”与「の」隐现动因考察30-56
- 4.1 几组相关概念30-46
- 4.1.1 板块与凸显30-36
- 4.1.2 形合与意合36-39
- 4.1.3 口语体与书面语体39-41
- 4.1.4 固定板块和韵律原则41-46
- 4.2 “的”、「の」隐现动因考察46-53
- 4.2.1 二者都出现标记的动因46-47
- 4.2.2 二者都不出现标记的动因47
- 4.2.3 日语必须出现,汉语可不出现的动因47-48
- 4.2.4 日语必须出现,汉语两可的动因48-50
- 4.2.5 汉语必须出现,日语可不出现的动因50-51
- 4.2.6 汉日皆两可的动因51-53
- 4.3 小结53-56
- 结语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0
- 附录60-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宪明;;关于日语中的「xけた表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2 杨银平;;网上资源在日语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3 郑伟;;论非标准音之日语颤音[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4 吕琳琳;;浅谈日语中的“三字熟语”[J];日语知识;2011年04期
5 陈振国;;「l遣い、心遣い、l配り、心配り」的用法与区别[J];日语知识;2012年08期
6 张升余;浅谈日语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7 李锦秀;谈谈目前影响日语的两大因素[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8 周英;初级阶段日语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9 ;日语托福——日本语能力测试考试概况[J];上海成人教育;2000年09期
10 罗晓莹;浅谈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干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高红燕;;浅谈日语写作中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余丹阳;;关于非日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宋成华;;浅谈日语中常见同训异字词的区别[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邹善军;颜冰;;日语接头辞「令」和汉语接头词“令”的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8 杨漪漪;;小议“どぅも”一词的汉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9 唐画女;;浅谈日本方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起起;第四届日语竞赛在中南林科大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2 杜秀平;日本动漫催热日语培训市场[N];北京商报;2008年
3 金姝;“育英杯”日语讲演比赛开赛[N];吉林日报;2008年
4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风月;新世纪学第二外语的首选教材 《从零开始学日语》[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唐景莉;体验文化 增进友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一生的工具书 其他语种(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告别“哑巴外语”[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郭冲;语言不通路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10 毛国根、尹福会;课堂与战场对接 理论与实践融合[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波;日语“テイル”与汉语“在”“着”“了”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程欣;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郑艳茹;关于汉语方位词“上”对应的日语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丹;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作文词汇中所见的误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虹;日语的情意表达方式[D];武汉大学;2005年
6 罗雪琳;日语反语的认知与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陈茜;对福建日语学习者日语清/浊塞音的调查[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盖芳;日语道歉表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杨苗;关于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くけし」现象的考察[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刘宇;日语双重否定表达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定语标志“的”与「の」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0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