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共时的角度对比分析日中复合动词语法化

发布时间:2017-04-30 02:13

  本文关键词:从共时的角度对比分析日中复合动词语法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现象。在语法化研究中,非范畴化是实词虚化的重要原则,它被定义为:名词和动词这样的实词,逐渐丧失形态、句法的特征,而获得语法功能的语言现象。非范畴化作为文法化研究的一种方向,其研究硕果颇丰。但是纵观其研究成果,却鲜有以非范畴化为中心来研究日中复合动词的研究,其对比研究自然也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为以此为切入点,在字典释义的基础上,找出日中复合动词中非范畴化的构成要素,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等方法探求日中复合动词非范畴化现象的异同。 本文的第一章为序论,主要介绍非范畴化的定义、非范畴化内含的重要概念以及本文所研究的复合动词范畴。并且确立了日中两国语言中非范畴化的方向。 第二章分别对副词化、体标志化、态标志化、日中两国语言中独有的情态标志化和格标志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副词化 日中两国语言中复合动词都有程度副词化的倾向。日语是强调程度,书面和口语都可以使用,而中文则侧重于表示极限意义,多用于口语。 2.体标志化 日语有开始体标志化、完成体标志化、多回体标志化,而中文只出现前两者。日语的开始体标志化强调“动作或状态的开始”,中文则侧重“动作和状态的开始及持续”。日语和中文的完成体标志化都包括动词的完成和动作结果的完成两种。从使用的角度来说,体标志化的动词在两国语言的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以用。 3.态标志化 日语的态标志化为可能态的标志化,多用于书面语,而中文仅有被动态的标志化,多出现于古语,现代语中很少使用。 4.情态标志化和格标志化 情态标志化是日语独有的非范畴化现象,起因于日语中独一无二的敬语体系。格标志化是中文独有非范畴化现象。其原因在于(1)中文属于独立词,其语法关系是通过语序来体现的,这位动词转化为介词(格标志)提供了可能性。(2)为介词的动词,在汉语的发展史中,常常居于连动式结构中,因此很容易发生非范畴化,变成介词。 第三章为结论,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中两国语言中复合动词的非范畴化现象比较丰富。但总的来看,日语中复合动词的非范畴化现象比中文更为多样。
【关键词】:复合动词 构成要素 非范畴化 语法标志 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H146
【目录】:
  • 摘要4-6
  • 要旨6-10
  • 第1章 序论10-29
  • 1.1 本研究の目的、意义及び方法10-13
  • 1.2 先行研究及び问题点13-20
  • 1.2.1 日本语における复合动词の脱范阴化の先行研究13-16
  • 1.2.2 中国语における复合动词の脱范时化の先行研究16-19
  • 1.2.3 日中对照の先行研究19
  • 1.2.4 先行研究の问题点19-20
  • 1.3 本研究の立场20-29
  • 1.3.1 复合动词の范畴20-22
  • 1.3.2 文法化における脱范畴化理论22-29
  • 1.3.2.1 一方向性返说22-23
  • 1.3.2.2 文法的机能、文法的范晴及び文法标识23-27
  • 1.3.2.3 日中两言语における机能语とその文法标识27-29
  • 第2章 文法标识から见た比较研究29-74
  • 2.1 复合动词における构成要素の副词化30-45
  • 2.1.1 日本语の复合动词における副词化30-41
  • 2.1.2 中国语の复合动词における副词化41-44
  • 2.1.3 副词化对照研究の结论44-45
  • 2.2 アスペクト标识の比较45-59
  • 2.2.1 日本语におけるアスペクト标识化の构成要素46-52
  • 2.2.1.1 始动相46-48
  • 2.2.1.2 完了相48-51
  • 2.2.1.3 多回相51-52
  • 2.2.2 中国语におけるアスペクト标识化の复合动词の构成要素52-58
  • 2.2.2.1 始动相53-55
  • 2.2.2.2 完了相55-58
  • 2.2.3 アスペクト标识化に关する对照研究の结论58-59
  • 2.3 ヴオイス标识化の比较59-63
  • 2.3.1 日本语におけるヴオイス标识化の复合动词の构成要素60-62
  • 2.3.2 中国语におけるヴオイス标识化の复合动词の构成要素62-63
  • 2.3.3 ヴオイス标识化における对照研究の结论63
  • 2.4 日本语における独有の脱范晴化—モダリティ标识化63-65
  • 2.5 中国语における脱范呜化の复合动词の构成要素—格标识化65-71
  • 2.5.1 动词から介词への原因70-71
  • 2.6 结论71-74
  • 第3章 结论74-77
  • 例文出典77-78
  • 参考文献78-82
  • 谢辞82-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景松;;补语意义的引申和虚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蒋华;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杜纯梓;对“杀”和“死”形式标志确立与应用的追踪分析——兼评梅祖麟对动补结构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4 朱祖顺;“夸张补语”试说[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5 邱冬梅;口语中普遍而又特殊的补语类型——感受程度补语[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10期

6 唐艳;;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薛红;后项虚化的动补格[J];汉语学习;1985年04期

8 向明友;黄立鹤;;汉语语法化研究——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理论[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9 郭永刚;日语复合动词中的甚词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铃木裕文;日语“V出す”和汉语“V出”的差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从共时的角度对比分析日中复合动词语法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36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