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叶渭渠译本《伊豆的舞女》的翻译特色
本文关键词:浅析叶渭渠译本《伊豆的舞女》的翻译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而《伊豆的舞女》作为其代表作,更是为人们所熟知。本文以“研究日汉翻译中关于女性描写的翻译技巧及特点”为目的,参考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以及叶渭渠翻译的中文版,列举若干例文,对于日汉翻译中的关于女性描写的翻译技巧及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说明和研究。 本文关于女性描写翻译的分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描写翻译的分析,通过分析茶馆老太婆,年轻舞女及舞女中的半老徐娘的语言特色,并结合日本当时的社会环境,总结出在翻译女性用语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技巧。第二部分为容貌装扮描写翻译的分析,着重分析了主人公“熏子”的形象,由于“熏子”的形象大多是通过文中少年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也能看出当时日本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这对翻译中词语的选择与情感的把握上有很大的提示。第三部分为行为举止翻译的分析,通过分析“熏子”及其他年轻舞女的举止,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社会男女的地位差别,把握这一点,能够更加忠实原文,翻译出原文的意味来。 在分析叶先生的译本时,笔者深刻感受到,在这些女性形象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生动形象且又遵循原文主旨,如何有效地表现其文化内涵,如何使之成为读者理解这一作品及日本文化的重要媒介,,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叶先生的译文分析,笔者从中学到了很多技巧。由于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分析某个词语时,笔者产生了与叶先生不同的理解。在选择词语时,我深深地感觉到汉语言博大精深,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表达出原作的意味才是关键。
【关键词】:语言描写 容貌装扮 行为举止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要旨5-8
- 一.引言8-9
- 二.实例分析9-30
- 1.女性语言描写的翻译9-17
- (1)茶馆老太婆的语言描写9-12
- (2)艺人中年轻女子的语言描写12-13
- (3)艺人中半老徐娘的语言描写13-17
- 2.女性容貌装扮描写的翻译17-20
- 3.女性行为举止描写的翻译20-30
- (1)舞女的行为举止描写20-29
- (2)艺人中其他年轻女子的行为举止描写29-30
- 三.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3
- 谢辞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逸之;;从《西风颂》的翻译看语境分析的意义[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2 黄艳峰;赵霞;;文学翻译即译“蕴”——海明威《大二心河》译本评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蒋骁华;《圣经》汉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4 范祥涛;从《呼啸山庄》的六种译本透视翻译研究和重译中的一些问题[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李忠华;从功能语法的角度比较分析《如梦令》的两个英译本[J];理论月刊;2003年06期
6 文军,王雅娟;论培根“Of Studies”的三个译本——兼谈翻译批评的立体思维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颜丙香;;从《洛丽塔》的两个译本的开篇译文看翻译的美感[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8 韩子满;过犹不及——浅论译文的归化问题[J];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9 刘文捷,王苹;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意识——《老人与海》三译本对比心得[J];福建外语;2001年03期
10 胡文彬;中国古典文学在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的流传[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坤坤;;翻译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探索[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孟晋;;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建军;;从人工翻译到协同翻译[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中强;;提高查词和判别效率 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彭蓉;;哪里去找又快又好的翻译?——翻译速度,翻译人才职业化面临的新问题[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韦忠和;;网络和翻译社区的建设[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Joe Zhai;;乘风破浪正当时 本土翻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几点思考[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甘柳青;;翻译的研究[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董敏;;翻译管理人才[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柯进;我国首次组织海内外学者翻译《五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叶廷芳;钱春绮先生的翻译传奇[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王青松;翻译:艰苦与甜蜜相伴[N];文艺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文敏;文化走出去不差钱差翻译[N];浙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瑞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颁发[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杜萌;翻译市场滥译滥编侵权现状调查[N];法制日报;2009年
7 范春生 王淇;翻译市场乱象丛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国际译联副主席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黄友义;翻译是桥梁也可能是屏障[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朱侠;高度重视翻译提高外宣能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文敏;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很难也很有趣[N];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馥玲;晚清科学译著《重学》的翻译与传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屈平;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D];河南大学;2010年
6 李志梅;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苏畅;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曹莹;傅雷文艺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岚;通过比较《京华烟云》三译本看意识形态及诗学对翻译的操控[D];燕山大学;2010年
2 李文静;目的论视角下《圣经·箴言》(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陈娴;从《伪君子》的两个中文译本看戏剧翻译再创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杜丽;从关联理论角度看《骆驼祥子》两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峰;小说对话的翻译——从主观化对等的角度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三个中文译本的个案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6 刘叶琳;评价理论在童话翻译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0年
7 刘晓丽;《红楼梦》引语翻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赵明;翻译、投影以及译者的徒劳[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蔡健;“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的女性主义视角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谭雪焦;翻译与改写:李提摩太《百年一觉》译本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浅析叶渭渠译本《伊豆的舞女》的翻译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45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