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问答系统的会话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3:14

  本文关键词:日语问答系统的会话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提问/回答 会话分析 社会行为 日本语


【摘要】:提问与回答是交际者常用的交际方式,正因为如此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提问的方式、提问的策略、提问的适切性、回答的方式、回答的策略、回答的适切性、以及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在有关提问/回答的现有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语法研究、语用研究、哲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等。围绕着提问与回答的最早研究是语法学的研究,语法学研究旨在分析提问/回答在语法层面的表现。这样的研究属于规定性研究,其目的是告诉语言使用者正确的语法结构。然而,对于日常交际的关注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即交际者在许多情境下都会违背语法规则,而是使用不符合语法规定的句子结构来进行言语交流。为了探究这样语言现象,语用学研究从语境的角度探讨了提问/回答,重点分析了提问与回答的策略型和适切性。从语用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交际者可以通过违背语法规则来获得语言‘使用的语用意义。还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提问/回答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年龄,性别等。这样的研究把语言使用的社会引入了提问/回答的研究内,解释了社会因素在语言使用中的积极意义。语言哲学探讨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提问/回答而言,语言哲学主要研究的是提问/回答与知识状态的关系问题。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提问/回答的不同维度,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提问/回答这一语言现象和社会行为。另外,有关提问/回答的研究也包括社会及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波兰语、韩语、日语等。这样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发现不同语言在提问/回答方面的普遍性与独特性。遗憾是还没有学者从会话分析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日语中提问/回答,所以我们也就不能够从序列结构的角度来理解日语中的提问/回答。 本研究从会话分析研究的角度来探究日语中的提问/回答这一序列结构,本研究主要包括话轮转换、话轮设计以及序列结构等三个方面。会话分析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审视言谈应对的序列组织来发现人类言语交际背后有的社会因素。该方法后来被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接纳、并且被用来研究不同语言中的不同类型的语篇类型。会话分析研究的重点是人类通过言语交际所执行的社会行为,会话分析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对于言语交际细节的关注。因为人类的研究交际根本上是社会性的,而意义的传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所以会话分析强调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交际进行录音或录像,进而使用Gail Jefferson所提出的转写符号对语料进行详尽的再现。本研究的语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为了保证交际者言语行为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我们采用的足先进行录音,再争取交际者同意使用语料的做法。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语料的真实性。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日语中功能性提问(Functional Questions)在词汇选择、语法表现、语调特征等三个方面的表现。从上述个方面出发,我们把功能性提问划分为一般疑问句、陈述性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义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并且利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总结了上述几种问句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随后,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功能性提问的交际功能,我们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可以利用J方能性提问执行以下社会行为:寻求信息、发起话语修正、得到证实、提供评价后争取对方同意等。与话轮转换机制相结合,我们研究了提问与话轮转换的关系,毫无疑问,提问是当前讲话人制定或寻找下一讲话人,进而完成话轮转换的方法之一。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会得到回答,交际对方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而拒绝对提问给予回答。 总的来说,本研究从会话分析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日语中提问/回答序列结构,这样的研究从新的视角探索了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为我们全面理解日语的提问/回答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提问/回答 会话分析 社会行为 日本语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目录】:
  • 要旨8-10
  • 中文摘要10-12
  • 第一章 、序论12-14
  • 第二章 、国内外の研究状况14-15
  • 第三章 、会话分析15-26
  • 3.1 会话とは何か15-16
  • 3.2 会话の顺番とり16-17
  • 3.3 会话の顺番取りシステムの明らかにするもの17-19
  • 3.4 枺接对という分析概念19-20
  • 3.5 制度的状况の会话分析20-22
  • 3.6 会话の开始と终结22-23
  • 3.7 言丁正と修复23-24
  • 3.8 ランスクリブ“トで用いらている记号24-26
  • 第四章、デ一タ分析26-51
  • 4.1 绍介26-27
  • 4.2 结论27-51
  • 4.2.1 质疑形式を构成する语量/语法/イントネ一ション27-39
  • 4.2.1.1 是非疑问言司27-33
  • 4.2.1.1.1 疑问形式27-28
  • 4.2.1.1.2 陈述式28-31
  • 4.2.1.1.3 反复疑问文类型31-33
  • 4.2.1.2 Q词问文33-38
  • 4.2.1.3 选迟疑问文38-39
  • 4.2.2 疑问文の实施から见る社会行为39-43
  • 4.2.2.1 情报の请求40
  • 4.2.2.2 亮起の修正40-42
  • 4.2.2.3 确认请求42
  • 4.2.2.4 同意を求めると共に自己の主张をする42-43
  • 4.2.3. 选择下の话者43-45
  • 4.2.4 恑合性45-51
  • 第五章 }Bわり51-53
  • 参考文献53-54
  • 谢辞54-55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55-56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56-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日本语概论》[J];日语知识;2007年07期

2 ;《新日本语概论》[J];日语知识;2007年09期

3 魏进;张娅萍;;日语暧昧表达之探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6期

4 魏育芳;;日语外来语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09年12期

5 黄宇雁;;互联网对日语教学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新日本语概论》[J];日语知识;2006年09期

7 王美懿;;日语语言的经济价值[J];网络财富;2010年12期

8 陈丽瑾;;从模糊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日语数量词“一”的省略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林霖琳;;高职日语泛读课的教学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年23期

10 王华;;中日语言文化比较[J];才智;2010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京姬;;日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吴敏玲;;くゐ·いく’‘~てくゐ·ていく’表动作空间范畴移动语言形式的日语语言特点——和汉语“来、去”、“~来、~去”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平;;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主办单位介绍[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翟会锋;;毕节三官话里的是非疑问句[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6 王萍;石锋;;汉语北京话疑问句语调的起伏度[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高菊;;熟语化结构疑问句的类型及其特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陈颖;;带有“是不是”的疑问句的祈使用法[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袁妮;;俄语疑问句的间接功能[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袁妮;;俄语疑问句的间接功能[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唐闻佳;在国内边读日语边观望[N];文汇报;2011年

2 吉敏;宝利通为ViaVideo桌面设备扩充功能[N];通信产业报;2001年

3 大方县凤山中学 周珍远;浅谈特殊反义疑问句的用法[N];毕节日报;2011年

4 邢建昌;在王蒙小说中进行批评探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杨学义 陈雨露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开拓创新七十载 继往开来续华章[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本刊特约主笔 刘勇;什么是创新[N];工人日报;2009年

7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及其不良影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陆文;怎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宏;星星之才 可以燎原[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记者 刘继安;北京语言大学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的国际型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3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朝涛;中文问答系统中的句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明武;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明宇;极向敏感与极项允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峰;日语问答系统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胡小波;从日语语言看日本文化的特性——“原态精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蔡莹;关于日语接词“~的”的形成的历时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中山舞;汉语和日语中的同形字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任成玉;日·中·韩·英四力国语(?)「犬」族语の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吴周阳;日语第二人称代词及成因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梁雪言;杨澜访谈节目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晓蕾;新闻访谈和脱口秀中回避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许睿;中文电视访谈节目中敏感话题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李玲;中文脱口秀中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17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17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1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