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学习者动词形态表征方式研究——基于跨通道启动范式实验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中国日语学习者动词形态表征方式研究——基于跨通道启动范式实验的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跨通道启动范式 自-他对应动词 形态表征方式
【摘要】:本研究利用跨通道启动范式实验探讨中国日语学习者动词形态处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中国日语学习者主要通过语素表征的方式对日语动词进行识别与加工;2)形态变化规则性与词形相似度是影响日语动词形态处理的两大重要因素;3)对于高词形相似度下的非规则变化动词而言,词位层次上的"形态阻遏"效应会抑制语素表征方式,使学习者倾向于选择基于联想记忆的整词表征方式。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东北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
【关键词】: 跨通道启动范式 自-他对应动词 形态表征方式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创新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日语动词教学法的实证研究”(31541110223)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0.引言在大多数屈折语与黏着语中都存在两种不同的词汇形态变化方式:一种是基于规则的、可以批量生成的规则形态变化(如英语动词walk的过去时walk-ed);另一种则是非规则形态变化(如英语动词give的过去时gave)。与英语相比,日语的词形变化特别是动词的形态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新仁;;词汇阻遏现象的顺应性阐释[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2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3 卢植;英语学习者对含有歧义性后缀的屈折词的形态加工[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4 张鹏;朱虹;雷鸣;;中国日语学习者“自-他对应动词”习得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敏;;“算了”的话语功能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李晗韫;;古代汉语话语标记“说不得”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3 王琳;;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汽车警示语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姚鸿琨;;对词缀能产性问题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卫清;;多义词词义的演变及动态建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6 周晓凤;李海平;;形义关系的推估与类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金满;王同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接口——“X们儿”的演变[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8 刘思;;实验语用学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8年03期
9 刘永耕;;从义素传承看“差(一)点儿VP”、“差(一)点儿没VP”的语法化——兼论一批所谓对立格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姚鸿琨;林大津;;国外主要形态阻遏研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姚鸿琨;词汇语用学之阻遏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惠;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解读随意言谈中的不合作现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海丽;“X就X吧”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桂丹;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的形态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一珠;现代汉语中“VP+X+是/算+X”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关凤;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及其理据性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新仁;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5年05期
2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3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4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5 牛保义;英语附加疑问句的动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华;;谈谈日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白晶;;日语学习的网络资源及其利用[J];情报科学;2008年12期
3 孙潇俊;;日语:听说读写译 一环扣一环[J];成才与就业;2007年09期
4 关孝财;;浅论日语中关于人称代词“我”“你”“他”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5期
5 牛立忠;;浅谈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母语干涉[J];科学决策;2008年11期
6 蒋庆荣;;日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欧阳丹;;日语有对自动词与对应他动词可能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新书资讯[J];日语知识;2006年06期
9 王迎;刘洪泉;;浅谈计算机辅助日语学习[J];科技资讯;2006年18期
10 杨充;;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情感障碍产生原因及对策[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娆娆;雷沛霖;黄兰岚;原思通;刘营;;芫花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虎;郭玉翠;宫尚宝;;移动Ad-hoc网络中基于第三方观察机制的信任管理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3 王志松;;决策树中数据遗失值填充方法的研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1年
4 汤丽华;赵吴静;金菊良;张明;;基于熵的水质综合评价的相似插值模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娟;;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操作风险判别方法[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晓林;郁滨;;基于相似度的遗传算法模式理论研究[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金保华;高湘飞;柳雪环;张磊;;基于XML框架与CBR智能预案管理的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9年
8 麦智毅;杨春玲;;基于结构相似度的H.264帧内预测快速算法[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增扬;李兵;何克清;;本体中复杂网络特性的发现[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红霞;袁晓芳;田水承;王莉;;基于义类词典的煤矿瓦斯爆炸案例推理系统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文杰;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周炎根 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记者 沈祖芸;“随身大学”培养数万“当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方国才;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5 项国雄 王佑美;交互媒体与交互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1年
6 本报记者 钟伟;四大应用变革策动e-Learning2.0[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兴化市陈堡镇初级中学 马永成;如何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8 天津复兴中学 吴奇;培养聪明的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本报评论员;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N];西安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陈曦 实习生 宣心骋;立足学习者全面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本柏;客体相似性表征的认知和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磊;概念内涵属性计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陆军;中国学习者英语型式构成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严华;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形容词型式评价取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杜方;复杂网络系统间相似性识别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6 肖宇;聚类分析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洪薇;中国学生英语语调格局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兰晓霞;中国学习者韩国语“请求—拒绝”对话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游扬声;一般分布模式下GIS位置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媛媛;关于日语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韩春丽;关于日语学习者的词汇亲密度及词汇理解准确度的考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杜蓝;中国日语学习者“回问”会话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慧蓉;关于日语接尾词“的”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李佩,
本文编号:729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72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