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同形词汇的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6;H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欣胜,林天送;台湾国语新词语一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孙银新;;黎锦熙的汉语构词法研究及其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高亚男;;“绿色”的延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许昌秀;;试论“同音词”的界定——邵敬敏先生《现代汉语通论》读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谭旖旎;;“牛人”与“雷人”的语义特点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雪丽;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柴艳丽;复音同义词检索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5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67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