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阿拉伯语宾格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0:11
【摘要】:一、选题目的和重要性 阿拉伯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语法体系复杂,形态变化纷繁,其中名词(或短语、句子)根据其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的格位,即主格、宾格、属格。主格主要包括动词句的主语、名词句的起语和述语;属格主要是介词的受词、正偏组合的偏次;宾格包括宾语、原因目的状语、偕同宾语、程度状语、状态状语、区分语、除外语、残缺动词的谓语、类似动词的虚词的名词等等。前两种格位的种类较少,形式较为固定。至于宾格现象,则结构复杂,变化纷繁,,符号(开口符)和字母(和)均可体现名词的宾格地位,同样的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可以处于宾格地位,但其语法成分却可能并不相同。宾格现象在阿拉伯语的语句当中有着突出作用,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助于阿语学习者更透彻地掌握阿拉伯语语言规则。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对阿拉伯语宾格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的研究,主要阐述了什么是宾格现象、处于宾格地位的语法成分、不同语法成分的构成条件及影响宾格现象的因素等内容。研究宾格现象也是对句子规则的探索,属于语法范畴内,以传统语法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 本篇论文主要有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目的、课题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框架、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阿拉伯语动词句中的宾格现象;第三章是名词句中加入残缺动词和类似动词的虚词后出现的宾格现象;第四章是省略动词的宾格现象,包括特指宾语、告诫宾语、鼓动宾语、被召唤语和部分习语;第五章是句子处于宾格地位。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得出结论,阐明意义。 三、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 笔者在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后,对阿拉伯语宾格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总结与研究。国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多出现在语法教材或专著中,以横向研究形式出现,排列分散,无法让学习者直观系统地了解宾格现象,与其相比,本文是对阿拉伯语语法的纵向研究,在结构安排、内容撰写上都体现了创新之处。阿拉伯的一些语法学家对相关专题虽有所研究,但对其研究还是很有限的,只讨论了名词的宾格现象,至于动词的宾格现象、句子的宾格现象则很少提及,且常用与宗教相关的句子举例,这就影响了非穆斯林学习者的理解,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对宾格现象的内容加以补充完善,列举了大量易懂例句,采用阿语分析,使学习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宾格现象。四、探索研究的意义 对阿拉伯语宾格现象进行研究,是探索阿拉伯语语言规律的一种方式,有助于阿语学习者更详细、更深入地了解阿拉伯语的语言结构,增强语言学习的敏锐性与观察力,对阿拉伯语教学研究、翻译工作等都会有一定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玉祥;;基于语言学视角的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外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张政;;烟台方言特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3 王丽芳;;浅谈荷塘月色的语言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杨洁;;西方修辞学与汉语修辞学关于语境研究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5 朱威烈;;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阿拉伯语学科建设30年回眸[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6 刘晖;于杰飞;;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及现状调查[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7 徐琰;读解俄语词汇的内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徐琰;社会因素赋予俄语语言的时代色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马辉芬;;回族经堂语与汉语语法对比研究——被动句、“把”字句对比研究[J];北方语言论丛;2011年00期

10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邓小玲;;积极型双语词典的例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伍志辉;;交互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吴校华;;浅析汉语象声词的转义及修辞效果[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忠杰;《古兰经》注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朱娅蓉;教师启动的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薛朝凤;法制新闻话语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信;黎巴嫩标准阿拉伯语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宇;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菲;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蓉梅;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5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675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d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