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比喻与汉语比喻对比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H37;H1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本文研究的背景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比喻的定义和本质
1.1 比喻的界定
1.1.1 比喻的概念
1.2 比喻的构成及必备条件
1.2.1 构成
1.2.2 条件
1.2.3 比喻和非比喻的区别
1.3 比喻在阿汉语中的作用
第二章:阿汉比喻的构成及分类的比较
2.1 阿拉伯语修辞概念论
2.1.1 阿拉伯修辞概念
2.1.2 汉语修辞概念
2.2 阿语与汉语比喻的构成及分类比较
2.2.1 阿语比喻构成
2.2.2 汉语比喻构成
2.3 阿拉伯语与汉语比喻分类比较
2.3.1 阿拉伯语比喻分类
2.3.2 汉语比喻分类
第三章:阿汉比喻的意义
3.1 阿汉比喻中的美学概念比较
3.1.1 汉语比喻中美的概念
3.1.2 阿拉伯语比喻中美的概念
3.2.阿汉比喻意义上的比较
3.2.1 阿汉语使用动物作为比喻
第四章:阿汉比喻的差异原因
4.1 两种语言的体系能产生差异
4.2 不同文化和习惯产生差异
4.3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差异
4.4 宗教的不同产生差异
4.5 结论
参考文献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安国;高举党的精神旗帜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刘风华;阿汉语法差异的多维研究[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3 吕利平,郭成杰;试论体育考古思维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何坦野;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于鸣镝;重新认识图书馆[J];图书与情报;2001年03期
6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J];图书与情报;1995年02期
7 赵敏;地方文化形象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边境贸易区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8 胡莹;“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J];城市问题;2002年02期
9 张利莹;;广告语言中的双关[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赵颖;以人为本与博物馆陈列设计[J];东方博物;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2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6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曲蕾;居住整合:北京旧城历史居住区保护与复兴的引导途径[D];清华大学;2004年
8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乔玉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文嫱;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掣时浅谈[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筱瀛;双语教育态度与民族文化认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兴;历史文化与城市CI战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祝影;文化视野中的城乡发展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旸;论言语交际中话语基调的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梁胜初;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宋智勇;塑造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2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5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