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对比
发布时间:2021-09-22 10:45
动词研究是汉语和韩国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语法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进/出”和“(?)/(?)”作为汉语和韩国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在语义、语法和语用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不过,由于汉韩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等差异,也呈现出一系列的不同。语言对比的最终目的在于找出不同语言间的异同并做出解释。本文拟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在从共时平面上对汉韩两种语言动词“进/出”和“(?)/(?)”进行描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全文共分四章,并附有结论。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相关研究概况及语料来源、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语义对比,主要论述了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语义方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三章为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句法功能对比,主要论述了汉语“进/出”和韩国语“(?)/(?)”作趋向补语时位于这些词前的动词的类。第四章为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语用功能对比,主要论述了它们在使用频率、句类分布、语体色彩方面的异同点。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各...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相关研究概况
1.3.1 汉语"进/出"的研究概况
1.3.2 韩国语"(?)/(?)"的研究概况
1.3.3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概况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语义对比
2.1 汉语"进/出"的语义
2.1.1 汉语"进"的语义
2.1.2 汉语"出"的语义
2.2 韩国语"(?)/(?)"的语义
2.2.1 韩国语"(?)"的语义
2.2.2 韩国语"(?)"的语义
2.3 汉语"进/出"与韩国语"(?)/(?)"语义的异同点
2.3.1 汉语"进"与韩国语"(?)"语义的异同点
2.3.2 汉语"出"与韩国语"(?)"语义的异同点
第三章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法功能对比
3.1 汉语"进/出"的句法功能
3.1.1 汉语"进"的句法功能
3.1.2 汉语"出"的句法功能
3.2 韩国语"(?)/(?)"的句法功能
3.2.1 韩国语"(?)"的句法功能
3.2.2 韩国语"(?)"的句法功能
3.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法功能的异同点
3.3.1 汉语"进"和韩国语"(?)"句法功能的异同点
3.3.2 汉语"出"和韩国语"(?)"句法功能的异同点
第四章 汉语"进"和韩国语"(?)"的语用对比
4.1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类分布对比
4.1.1 汉语"进/出"的句类分布
4.1.2 韩国语"(?)/(?)"的句类分布
4.1.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类分布对比
4.2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使用频率
4.2.1 汉语"进/出"的使用频率
4.2.2 韩国语"(?)/(?)"的使用频率
4.2.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使用频率的对比
4.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语体色彩
4.3.1 汉语"进/出"的语体色彩
4.3.2 汉语"(?)/(?)"的语体色彩
4.3.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语体色彩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词后趋向动词与宾语共现句式问题研究综述[J]. 徐萍,于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5)
[2]从“V出+宾语”的构件关系看语义的双向选择原则[J]. 郑娟曼.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2)
[3]“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 胡秋军.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4]动趋式“V+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语用分析[J]. 吴纪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进”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 卢英顺.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1)
[6]关于“动+出+宾+来”中的动词制约性[J]. 全立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动后复合趋向动词的动性考察[J]. 姚占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8]关于汉语宾语问题的思考——纪念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五十周年[J]. 范晓. 汉语学习. 2006(03)
[9]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J]. 马玉汴. 汉语学习. 2005(06)
[10]“进+处所宾语”和“去+处所宾语”[J]. 宗守云. 汉语学习. 2004(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泛义动词探析[D]. 齐丽娟.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趋向补语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 杨明珠.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 栗爽.上海师范大学 2008
[4]浅探汉语有向动词的方向范畴[D]. 王涛.华南师范大学 2007
[5]“出+宾语”的多视角研究[D]. 郑娟曼.浙江师范大学 2007
[6]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持续体标记的提取和强化[D]. 陈冬艳.苏州大学 2006
[7]含“进、出”类趋向词的动趋式研究[D]. 李斌.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3629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相关研究概况
1.3.1 汉语"进/出"的研究概况
1.3.2 韩国语"(?)/(?)"的研究概况
1.3.3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概况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语义对比
2.1 汉语"进/出"的语义
2.1.1 汉语"进"的语义
2.1.2 汉语"出"的语义
2.2 韩国语"(?)/(?)"的语义
2.2.1 韩国语"(?)"的语义
2.2.2 韩国语"(?)"的语义
2.3 汉语"进/出"与韩国语"(?)/(?)"语义的异同点
2.3.1 汉语"进"与韩国语"(?)"语义的异同点
2.3.2 汉语"出"与韩国语"(?)"语义的异同点
第三章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法功能对比
3.1 汉语"进/出"的句法功能
3.1.1 汉语"进"的句法功能
3.1.2 汉语"出"的句法功能
3.2 韩国语"(?)/(?)"的句法功能
3.2.1 韩国语"(?)"的句法功能
3.2.2 韩国语"(?)"的句法功能
3.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法功能的异同点
3.3.1 汉语"进"和韩国语"(?)"句法功能的异同点
3.3.2 汉语"出"和韩国语"(?)"句法功能的异同点
第四章 汉语"进"和韩国语"(?)"的语用对比
4.1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类分布对比
4.1.1 汉语"进/出"的句类分布
4.1.2 韩国语"(?)/(?)"的句类分布
4.1.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句类分布对比
4.2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使用频率
4.2.1 汉语"进/出"的使用频率
4.2.2 韩国语"(?)/(?)"的使用频率
4.2.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使用频率的对比
4.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语体色彩
4.3.1 汉语"进/出"的语体色彩
4.3.2 汉语"(?)/(?)"的语体色彩
4.3.3 汉语"进/出"和韩国语"(?)/(?)"的语体色彩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词后趋向动词与宾语共现句式问题研究综述[J]. 徐萍,于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5)
[2]从“V出+宾语”的构件关系看语义的双向选择原则[J]. 郑娟曼.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2)
[3]“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 胡秋军.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4]动趋式“V+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语用分析[J]. 吴纪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进”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 卢英顺.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1)
[6]关于“动+出+宾+来”中的动词制约性[J]. 全立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动后复合趋向动词的动性考察[J]. 姚占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8]关于汉语宾语问题的思考——纪念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五十周年[J]. 范晓. 汉语学习. 2006(03)
[9]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J]. 马玉汴. 汉语学习. 2005(06)
[10]“进+处所宾语”和“去+处所宾语”[J]. 宗守云. 汉语学习. 2004(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泛义动词探析[D]. 齐丽娟.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趋向补语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 杨明珠.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 栗爽.上海师范大学 2008
[4]浅探汉语有向动词的方向范畴[D]. 王涛.华南师范大学 2007
[5]“出+宾语”的多视角研究[D]. 郑娟曼.浙江师范大学 2007
[6]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持续体标记的提取和强化[D]. 陈冬艳.苏州大学 2006
[7]含“进、出”类趋向词的动趋式研究[D]. 李斌.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3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340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