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氧化胁迫及DNA损伤
发布时间:2025-08-12 16:18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继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之后的一类重要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分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的典型代表。吡虫啉,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新型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之一,主要用于飞虱、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高效、广谱、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且有良好的田间稳定性等特点,自1991年吡虫啉投放市场以来,一直受到全球国际市场的青睐。噻虫嗪,它与吡虫啉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和一些鳞翅目害虫的更高活性,它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目前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中销量仅次于吡虫啉。吡虫啉和噻虫嗪的大量使用势必造成两者对非靶标生物的生态毒性。本文选取国际公认的生物学模式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指示生物,测定其在吡虫啉和噻虫嗪0mg/L、0.3mg/L、1.25mg/L、5mg/L暴露染毒7d、14d、21d、28d后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活性氧(ROS)含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吡虫啉和噻虫嗪概述
1.1.1 吡虫啉和噻虫嗪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吡虫啉和噻虫嗪应用概况
1.1.2.1 吡虫啉的应用概况
1.1.2.2 噻虫嗪的应用概况
1.1.3 吡虫啉和噻虫嗪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现状
1.2 供试生物——斑马鱼概述
1.3 本实验测定的各项指标概述
1.3.1 抗氧化酶系清除活性氧簇机理概述
1.3.1.1 斑马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概述
1.3.1.2 斑马鱼的过氧化氢酶(CAT)概述
1.3.2 斑马鱼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概述
1.3.3 斑马鱼的解毒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概述
1.3.4 斑马鱼的丙二醛(MDA)概述
1.3.5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概述
1.3.5.1 斑马鱼肝脏细胞DNA损伤概述
1.3.5.2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供试生物斑马鱼及染毒方式
2.4 酶液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1 绘制标准曲线
2.4.2 样品蛋白测定
2.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5.1 微粒体悬液的制备
2.5.2 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5.2.1 试剂配制
2.5.2.2 SOD比活性的测定
2.5.2.3 结果与计算
2.5.3 CAT测定
2.5.3.1 试剂配制
2.5.3.2 CAT比活力的测定
2.5.3.3 CAT比活力的计算
2.6 ROS的测定
2.6.1 试剂配制
2.6.2 肝脏线粒体的制备
2.6.3 测定方法
2.7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测定
2.7.1 试剂配制
2.7.2 酶液制备
2.7.3 测定方法
2.8 丙二醛(MDA)的测定
2.8.1 试剂配制
2.8.2 匀浆组织液的制备
2.8.3 MDA测定
2.9 斑马鱼肝脏DNA损伤的测定
2.9.1 试剂配制
2.9.2 斑马鱼肝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2.9.3 电泳胶板的制作
2.9.4 细胞裂解
2.9.5 DNA解旋
2.9.6 电泳
2.9.7 中和、染色
2.9.8 观察和分析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1.1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3.1.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3.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影响
3.3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解毒酶GST的影响
3.4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5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肝脏细胞DNA的损伤
3.5.1 彗星图像
3.5.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肝脏细胞DNA损伤程度(Olive尾矩)的影响
4. 讨论
4.1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的氧化胁迫作用
4.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解毒酶GST活性的影响
4.3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4.4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的DNA损伤
4.5 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毒性差异
4.6 各试验指标结果间的关联研究
5. 结论
6. 本研究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4058796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吡虫啉和噻虫嗪概述
1.1.1 吡虫啉和噻虫嗪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吡虫啉和噻虫嗪应用概况
1.1.2.1 吡虫啉的应用概况
1.1.2.2 噻虫嗪的应用概况
1.1.3 吡虫啉和噻虫嗪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现状
1.2 供试生物——斑马鱼概述
1.3 本实验测定的各项指标概述
1.3.1 抗氧化酶系清除活性氧簇机理概述
1.3.1.1 斑马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概述
1.3.1.2 斑马鱼的过氧化氢酶(CAT)概述
1.3.2 斑马鱼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概述
1.3.3 斑马鱼的解毒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概述
1.3.4 斑马鱼的丙二醛(MDA)概述
1.3.5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概述
1.3.5.1 斑马鱼肝脏细胞DNA损伤概述
1.3.5.2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供试生物斑马鱼及染毒方式
2.4 酶液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1 绘制标准曲线
2.4.2 样品蛋白测定
2.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5.1 微粒体悬液的制备
2.5.2 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5.2.1 试剂配制
2.5.2.2 SOD比活性的测定
2.5.2.3 结果与计算
2.5.3 CAT测定
2.5.3.1 试剂配制
2.5.3.2 CAT比活力的测定
2.5.3.3 CAT比活力的计算
2.6 ROS的测定
2.6.1 试剂配制
2.6.2 肝脏线粒体的制备
2.6.3 测定方法
2.7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测定
2.7.1 试剂配制
2.7.2 酶液制备
2.7.3 测定方法
2.8 丙二醛(MDA)的测定
2.8.1 试剂配制
2.8.2 匀浆组织液的制备
2.8.3 MDA测定
2.9 斑马鱼肝脏DNA损伤的测定
2.9.1 试剂配制
2.9.2 斑马鱼肝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2.9.3 电泳胶板的制作
2.9.4 细胞裂解
2.9.5 DNA解旋
2.9.6 电泳
2.9.7 中和、染色
2.9.8 观察和分析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1.1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3.1.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3.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影响
3.3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解毒酶GST的影响
3.4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5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肝脏细胞DNA的损伤
3.5.1 彗星图像
3.5.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肝脏细胞DNA损伤程度(Olive尾矩)的影响
4. 讨论
4.1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的氧化胁迫作用
4.2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解毒酶GST活性的影响
4.3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4.4 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斑马鱼的DNA损伤
4.5 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毒性差异
4.6 各试验指标结果间的关联研究
5. 结论
6. 本研究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4058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405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