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福建踪迹考
第一章李纲家世生平及其七次入闽始末
一、家世
李纲郡望赃西(今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祖上唐末避乱,徙家邵武,居邵武军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今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一都村李家坊自然村),故为邵武人。李纲先祖为唐宗室,唐时有为建州刺史者。北宋至和元年(1054)纲祖李庚始迁无锡惠山,家傍梁溪,纲长于斯,故以梁溪自号,且名其集。
高祖待,五代时,闽国任职,以武力显。南唐灭闽后,李待退处田野,隐居不仕。
曾祖僧护,隐德不仕,行义为乡闾所宗,赠少保。曾祖母,廖氏成国夫人、袭氏茂国夫人、卢氏昭国夫人。
祖庚,隐德不仕,赠少保。祖母黄氏,赠泰国夫人,系资政殿大学士黄履之姊,银赠泰国夫人。继祖母饶氏,赠魏国夫人。
李经,字叔易。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国学监生第一。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新差充建康府学教授,八年(1138)由左从事郎漳州府学教授改秘书省校书郎,九年(1139年)卒于福州榜严精舍。宋李庚《天台续集》卷中录其《题延庆院》诗一首,云:“桐柏分奇对郡楼,括苍真隐翠何尤。幽人选胜近龙穴,野客忽来忘虎丘。溪户便将尘世隔,云房曾遣宦情收。灰心到此方髙尚好学遗民结社游。”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一、一百三十四,《南宋馆阁录》卷八“校书郎”。
.................
二、生平
李纲卓荦不群、正直敢谏、文韬武略、心怀天下,是两宋之际的爱国名将、社稷名臣,仕历宋徽、钦、高宗三朝。宋徽宗赵佶称其:“辅助皇帝,捍贼守宗社有大功。”宋高宗赵构称其:“学究天人,忠贯金石。”(参元谱)李纲友人朱松子、宋理学家朱熹誉其为“一世伟人”,“以为使公之言用于宣和之初,则都城必无围迫之忧;用于靖康,则宗国必无颠覆之祸;用于建炎,则中原必不至于沦陷;用于绍兴,则旋診旧京,讯扫陵庙,以复祖宗之宇,而卒报不共戴天之仇。”(参本集朱熹《丞相李纲奏议后序》)清人林则徐颂曰:“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因为秉直…敢谏,李纲频遭博间窜斥。辗转迁徙,宦海沉浮中,李纲多次来闽,在闽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内容丰富,对他个人和福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纲七次入闽始末,先将其生平做简要介绍。李纲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属于两宋之际的人物,因此,就大的时间历史背景而言,李纲一生可以宋室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是,具体到李纲个人,其生平可分为这样四个阶段:
青少年时期:神宗元丰六年至徽宗崇宁三年
李纲幼有大志,举动必合于规矩法度,“形神俱清,器识绝人”(参本集行状)。这一阶段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北宋绍圣三年李纲十四岁,随父官延安。时夏人来侵,围城甚急。依宋制,边城被围,僚属子弟只要登城,即可以日记功领赏。“公独不从,然时时骑绕城上,示无所畏”(参本集行状。
其二,北宋建中靖国元年李纲十九岁,母亲吴彦钦去世。李纲手书《妙法莲华经》七卷置于棺椁中,并于比陵锡山(今江苏无锡市)母亲墓旁筑庐,丁忧三年,手植松柏数十万,哀感闾里。
..............
第二章李纲福建行踪考
第一节建州行踪考
崇安古道,又称分水关路,自古为闽地与中原交流的重要通道。位于崇安县西北、地处武夷山脉的闽赣分水岭为“入闽第一山”,岭上分水关“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凡福之丝绸,潭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泉之梧,福兴之荡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过闽赣分水岭,顺崇阳溪、建溪而下,至南剑州剑浦与沙溪、富屯溪汇聚为闽江。溯沙溪往西南,可抵沙县,溯富屯溪往西北,可达邵武,顺闽江往东南,可到福州。建州辖内的建阳建溪驿,是历代官府出行要道。李纲七进六出福建,五次涉足建州辖地。第一次是北宋哲宗元祐中,随父居松溪任所;第二次是北宋宣和元年,自京城开封赔谪沙县任所,途经建州辖内的崇安、建阳、建安、瓶宁;第三次是北宋宣和二年,李纲自沙县北归,原路返回;第四次是南宋绍兴二年,李纲自福州赴长沙,折至建安访大中寺;第五次是南宋绍兴三年,李纲罢荆广宣抚使,自长沙赴福州,途经建州。时建州辖建安、丽;宁、建阳、浦城、崇安、政和、松溪七县,崇安在崇阳溪畔,建安、瓶宁、建阳列建溪两岸。除浦城、政和外,其余五县皆有李纲活动踪迹。
一、随父寓居松溪
李纲首次入闽,即是北宋元祐中,随父居住松溪任所,彼时李纲尚在幼年,其于松溪之行踪、事迹皆不详。
二、崇安过分水岭,畅游武夷
宣和元年十一月,李纲雪中过分水岭(参本集卷六《雪中过分水岭六首》,次大安(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雪霁(参本集卷六《次大安释雪霁》,进入崇安县城,再值雪,李纲趁此留崇安数日,畅游其辖内武夷山水名胜。九曲溪、栖真馆、天柱峰、三女石、大小藏峰、幔亭峰、仙游岩等三十七处景点留有李纲行踪。山'中数日,李纲赋诗五十八首,作赋一篇。
崇安辖内的黄亭骚(今武夷山市兴田镇,是闽赣交通要站。自建阳进入黄亭释,武夷山清晰可见,故宣和二年冬,李纲自沙县“蒙恩北归”,经此驿站,赋诗云:“云山一带碧崔巍,迎吾南迁又北回。岁籥才周两经历,此行端为武夷来。”(参本集卷十三《题黄亭释》)。行次武夷山,李纲再赏山水佳境。再赋诗五首,作词《江城子》一阕。
南宋绍兴二年暮春,李纲罢荆广宣抚使,自长沙赴福州,道武夷山,在冲祐观壁间读表兄翁挺留题。时翁氏己病殁,故李纲“追怀感怆”,赋诗二首,云“地下修文君已远,世间多难我犹存。题诗屋壁事如昨,洒涕烟霞声为吞。”(参本集卷二十九《道武夷,冲祐观壁间读翁士特郎中留题,追怀感怆二首》。
.....................
第二节邵武军行踪
李纲在邵武军的行踪涉及两处,一为邵武,一为泰宁。李纲祖籍邵武,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李纲的传说,并建有李纲祠堂和李纲塑像,但现有的史料显示,李纲一生仅有两次涉足邵武故里,第一次是政和元年,第二次是绍兴二年。李纲之于泰宁,则是为了避乱,时间是建炎四年。
一、邵武省亲、祭祖、撰丰应庙碑
今之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南麓。富屯溪(又称紫云溪、樵川)穿城而过,自西北流向东南。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始置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历史上,邵武、武阳、樵川、樵阳诸称皆为其名。邵武先后隶属建安郡、泉州福州)、建州、邵武军、邵武路、邵武府、建安道。治所原在乌阪城,即今故县村,位于富屯溪北岸,今距邵武市城东两公里。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邵武军,在紫云溪以南、登高山之东筑土城(即今市中心区),军、县治所即迁此,民众遂以“故县”指称“乌阪城”。此后,在官方文件资料中,“故县”取代了“乌阪城”,成为一个正式的地名。宋以后,元、明、清、民国时期,邵武作为路、府、县的治均无变迁。
李纲虽生于秀州华亭,长于无锡,但邵武是李纲的祖籍地,居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即今邵武市水北镇一都村李家坊自然村。李纲父變外家亦在邵武,居故县。李纲第一次来邵武,为故县的丰应庙写了撰写了碑文。第二次来邵武,李纲赋省亲诗,撰祭祖文。
赵效宣将此“丰应庙”疑为泰宁丰岩寺。其根据是,《清一统志》卷四百三十二有云:“丰岩寺,在泰宁县西二十里瑞溪保,唐天佑二年间,宋李纲读书于此。”然—云“丰应庙”,一云“丰岩寺”,名不相符,故云:“是否即丰应寺,史不可考,今姑附于此。”经考,赵氏所惑可解。由碑文“邵武”、“去城一百里”、“故县”、“水南”、“石岐”、“樵水”等地理信息可知,此“丰应庙”当在邵武县境内,具体位置在富屯溪北岸故县的石岐山下。
《八闽通志》卷六十有丰应庙的记载,云其位于邵武水南石岐山下,所祀主神为陆大岩。“在二十九都水南。神姓陆名大岩,五代时为泉州牧,道经邵武,爱其溪山之胜,因卜居焉。卒葬石岐山下,颇著灵异,乡人立庙祀之。宋政和四年,赐额,绍兴间封`昭应灵佑通济侯',其配封`显顺灵佑夫人'。庙旁有泉极甘例。”黄仲昭《八闽通志》所记与李纲《丰应庙碑》所述,虽在庙神陆大岩生平事迹以及赐额的时间上有出入,但读者仍可认定二人所云“丰应庙”为同一祠庙,在邵武境内,与泰宁县丰岩寺并无瓜葛。李纲所云“石岐峰”,即《八闽通志》所云“石岐山”。《八闽通志》卷十“石岐山”条云:“一在府城东南浮桥头,一在王塘渡头,又名`胡孙岐'。两山互抱,势如龙幡。”
..................
第三章李纲福建交游考..........69
第一节建州交游考........71
—、崇安令朱达,武夷李道士、观妙法师.........71
第四章李纲福建文学创作研究........127
第一节赋作研究...........127
第五章李纲墓祠考..........171
一、福州李纲墓........171
第五章李纲墓祠考
作为一代民族英雄,爱国名臣,李纲以其高贵的政治人格,不屈的民族气节赢得同时代以及后人的尊重。人们不仅在思想上追随他,在行动上支持、效仿他,而且在各地修建墓、祠纪念他。现将各处墓祠修建始末、修繕以及存废情况概述如下:
一、福州李纲墓
李纲墓址原为唐神宴塔基,由此还引发一段公案。世人多以为因葬李纲之故,神宴墓塔方移鼓山。如南宋四明人赵庶境有诗云:“如何神宴塔,移作李纲至,见说山中石,不平空自鸣”,清人朱挂《清泉寺》诗亦云:“桓桓忠戴王,神宴来相招。香花供百戏,圣箭通九霄。沙溪避忠骨,移塔凌山椒。”考神宴塔之迁徙与李纲墓之安葬,前后相距一百八十多年,赵、朱之说于史无据。
然,不实之词,事出有因。释元贤《鼓山志》卷:“宴国贿葬桐口之沙溪,以显德四年迁归鼓山上方。后第三代了宗大师迁化,复葬于国师塔旧址。则葬李忠定公时所移者,乃了宗塔,非国师塔也。”据此,安葬李纲时,确有迁僧人墓塔,只是所迁者为了宗塔,而非神宴塔。了宗大师即神宴法嗣、鼓山涌泉寺第三代住持释智岳。释智岳,福州人,俗姓高。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后游方,未久,寻归鼓山,举似国师神宴。显德六年次补涌泉寺第三世,宋乾德五年迁化,神宴墓塔旧址封树。
海南李纲祠在海口市区东南方向的五公祠内。清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在主持重修苏公祠的同时督建五公祠,以此纪念唐宋时期跃谪至此的五位历史名人,其中之一便是李纲,另外四位是:唐相李德裕,宋相李光、赵鼎,以及宋臣胡检。堂成,朱采撰联于厅柱:“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上联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下联既表达了对后人的期许,也说明了修聲五公祠的目的意义。
.................
第六章结论
李纲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是两宋之际的闽籍抗金名臣,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卓有建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李纲的关注,由最初的历史、军事、意识形态逐步向文学、年谱学、文献学等多领域发展,研究视野日趋广阔,研究成果日臻丰富。
李纲祖籍福建邵武,生于秀州华亭,成长于江苏无锡,因为随父任职、访亲、歷官、退居等原因,李纲数次入闽,在闽活动范围广、时间长、频率高,文学创作丰富。当下,不乏学者从地域文学、地域文化的视角对李纲加以研究,他们对李纲在福建的活动与创作产生兴趣,并取得了片断性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查找文献、田野调查、电话釆访等研究方法,对李纲在闽行踪、交游、创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取得如下成果:一、李纲虽然祖籍福建,但他不在福建出生,也不在福建长大。父母坟圭在江苏无锡,他的墓穴却在福州。考述李纲生平、家世及其先祖迁徙情况,叙明其闽籍身份。二、学界从未将李纲来闽的具体次数纳入研究视野。本文在明确李纲来闽具体次数七次)的同时,详陈其历次进出闽地时间、路线、始末缘由,从而获得李纲在闽活动的整体印象,大致轨迹。三、李纲在闽活动区域广、地点多,在闽交游对象广泛、线索繁杂,故而后人研究李纲在闽经历多有错说或歧见。本文在厘清李纲在闽行踪、主要交游事迹的同时,纠正错误,辨正歧见,以便后来研究。四、通过对李纲福建诗、词、赋作品的分析研究,确认李纲在闽从事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李纲在福建各地与名公巨卿、文人雅士频繁密集的庚唱酬答,促进了当地文学的繁荣,推动了当地文坛的发展;其诗歌作品对闽地山川形胜、人物风流多有吟诵,是传播闽文化的重要介质;其沙县时期的创作实践和经验积累,为建炎年间创作那些喷薄而出、沉郁顿挫、文质并重的优秀诗篇奠定了基石。五、自宋迄今,中国多地建有李纲祠堂或纪念馆,本文将散落各地的李纲祠纪念馆)加以汇总,考证其修建始末,辨正其错化,并对其存废、修绪维护情况加以说明。全国近二十处的李纲祠堂半数坐落于闽地山水间,其中两处系近二十年所建。李纲墓圭是福州保护最好的宋墓,李纲对闽人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以李纲文集为主要线索,以李纲入闽时间、行经地域为序,以李纲在闽行踪路线、交游活动、文学创作为切入点,可以较为全面地考察李纲在闽活动踪迹,对当下的李纲研究是一种补充。宋代福建,由于远离战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李纲在闽活动与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或再现了两宋时期闽地山川之秀美,士人之风雅,物产之奇特、丰富。因之,考察李纲的在闽踪迹,对于弘扬福建文学、文化的今天具有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3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