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试析对现代化风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8-04 08:45


  论文摘要 科技日新月异,工业与信息化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追求现代化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我们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时,乌尔里希·贝克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里。本文从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阶层性和民主性、反思现代化和反思风险社会三个方面,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剖析和论述,对现代化风险进行思考。本文认为我们应当以辩证的观点认识风险,对待风险。

  论文关键词 风险社会 理性 阶层 民主

  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较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在追求的,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在追求的都是现代化。现代化似乎对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褒义词,没人能否定它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和益处,但贝克却指出“现代化正在成为自身的主题和问题” ,就在我们享受着各种现代成果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破坏力量被释放出来,即便人类的想象力也为之不知所措。”
  正如我们今天所能明显感知到的北京的空气质量,PM2.5成为人们每天起床后首要关注的问题,这时我们也才感受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与困扰。各类污染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了解与认识,但这或许也仅仅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现代风险的一小部分。正如柴静在《穹顶之下》所说的,在前些年我们并不认为雾霾是一种污染,而仅仅是将其看作“大雾”,这或许正好说明了现代风险的隐蔽性。大多数人对PM2.5的认识大多始于美国使馆发布的北京空气质量报告,其结果与北京市的气象部门有着极大差别,一时间舆论哗然,结果的差异源于测量标准的不同。人们也开始去认识和了解PM2.5,才将“大雾”成为雾霾。
  生活在追求现代化中的我们,也许正享受在科技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但同时,我们也确实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里。

  一、科学理性还是社会理性

  “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确实是分裂的,但它们同时保持着互相交织,互相依赖的状况” 。
  在对污染的界定中,正如贝克所说,科学家们、环境问题专家们在报告里通常所用的是“平均量”、“可接受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考状况。对于环境风险问题,一般都被看做自然、技术、经济或者医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健康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才存在,这应该是社会理性需要思考的问题。可对于如今严重的工业污染和自然破坏,往往缺少着社会的思考。
  科学“确定风险”,而人们“感知风险”,对于理性的纷争由此展开。各种污染并不是现代风险的全部,更多的风险随着现代化而不断出现,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感知之间,受到各种“声音”的干扰与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科学与技术在面对现代风险是有局限性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的起源并不在于批评者的“非理性”,,而在于科技理性面对文明的风险和威胁的增长的失败。” “科学家坚持他们的工作的‘质量’,把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标准保持在很高的位置,以保障他们在职业和物质上的成功。” 就让我们想到在面对各种现代问题时,科学与技术的“路径依赖”及“过度自信”似乎不易于问题的认知与解决。
  “在风险的界定中,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打破了” ,贝克在书中重复着这句话。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共同思考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摒弃任何一个,而要辩证统一。按照贝克的观点,“科学完全不可能对文明的风险作出适当的反应,它们永远纠缠在这些风险的起源和增长当中” 。所以,社会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理性对科技发展却往往是垄断的。对科学理性进行反思,首先要摒弃这种垄断,使科学研究以关注社会为着眼点,关注社会的需求,并将研究状况诉诸于公众,使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接受公众和社会的检验。其次,科学理性应该达到与社会价值的互补与统一,将更多的理性运用回归社会,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服务人类,使人拥有更便利、安全、舒适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谋求经济利益,不是剥夺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是毁灭人类。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辩证统一,才能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安定、和谐、有序的生存环境。

  二、阶层性还是民主性

  “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两者都构成地位——分别是风险地位和阶级地位。”
  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论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聚焦与风险分配的逻辑。贝克认为,“风险总是以层级的或依阶级而定得方式分配的” 。“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在下层聚集” ,这并不难理解。风险与财富的分配方式都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的,但是以一种颠倒的方式。财富可以购买安全和免除风险的特权,然而,社会底层的人没有拥有社会财富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模式能力,处于社会阶层中上游的人运用所拥有的特权转嫁了本应该自身承担的风险,从而由社会底层的人来承担这些风险。也就是说,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受到了双重压迫,一方面是社会高阶层的压迫,另一方面是社会高阶层转嫁给他们的风险的压迫,从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得以体现。
  但接下来,贝克在“文明风险的全球化”中又论述到,“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地位的冲突并不是阶级冲突,因为从客观上来说,风险在其范围内以及它所影响的那些人中,表现为平等的影响,风险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是“不具体的普遍性的”痛苦。“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这里变得明确的是地球变成了一个弹射座椅,它不再承认富裕与贫穷、黑人与白人、北方与南方或者东方与西方的区别。”它“以一种整体的、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风险,像辐射、烟雾或水污染,因其特有的流动性,并不会考虑社会行政或阶级界线,而是“平均”的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确实被“民主”的污染着。但是,“阶层性”又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面。第一个层次上,社会中上游阶层在追求现代化,追求财富的时候制造了风险,但这种风险并非他们独自承担,这些污染同样影响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也就是说,没有制造风险的社会底层同样承担风险。第二个层次上,更严峻的是,许多形式的污染对不同阶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更是“阶层性”的体现,某些公司甚至国家把污染企业放置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社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在得到极低比例的利润的同时,只能赤裸的暴露在严重的污染中。另外,即使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风险,由于不同阶层所享有的防范资源的不同,也会产生“阶层性”的影响,这使阶层的矛盾更加显著。



  三、反思“现代化”还是反思“风险社会”

  “遭遇到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和已确立的科学化状况的反思性现代化,将导向科学和政治特有的解放。”
  贝克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提出“反思性现代化”,在他看来,传统工业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当代风险社会,区别于工业现代化阶段,风险社会就是“反思性现代化”阶段。现代性创造了工业社会的繁荣和发达,但同时,也在创造着毁灭这种繁荣和发达的条件,创造着风险,克服和解决风险需要通过反思的途径。
  风险社会理论的产生,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与重视,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应对措施都具深远的影响。它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为我们看待社会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突破,同时,也警醒着人们要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反思自身,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贝克的社会风险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会” ,这不免有些夸张。林丹在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评述中认为,“如果我们因为面临接踵而至的风险现状,就把风险社会的理念视为一种可以与历史背景分离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的话,那将是相当危险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是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的,而且一切原则和立场都是由比较产生的,可以说,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各种安全保障也都在提升,我们应该有风险意识,但这并不是“灾难”,并不至于达到“恐惧”的地步。
  一些学者认为,风险社会对一些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认为贝克更倾向于推销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严谨的证实。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贝克的风险社会存在方法论上的缺失,过于沉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且并不能跳出资本主义体系框架。宗海勇认为,“反思现代性只是对科学、知识理性应用的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的一种批判与积极回应。理性反思、制度重建固然重要,但无论是现代性、后现代或者时自反性的思维方式,只有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体现价值。”

  四、结语

  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笔者是一个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笔者信仰辩证唯物主义,信仰物质的客观发展变化规律。社会之所以在不断前进发展,现代化之所以到来,万物此消彼长,都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之所以没有停留在石器时代,没有停留在农耕时代,而是走向工业时代,逐步走向现代化,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还具有主观能动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而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着发展带来的风险,这便是辩证的思维。风险并没有那么可怕,风险社会也并不是灾难社会,认识到风险就是人类对自我的反思,对自然、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敬畏自然,在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同时,坚持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有机统一,正确认识风险,对待风险。



本文编号:84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