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8:49
论文摘要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之中,政府仍然是主要提供者和决策者。不容置疑,单一式的主体供给在某一历史阶段能提高建设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深化,单一主体供给模式一方面容易造成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供给模式固化,资源浪费,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创造性,不利于社会治理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是怎么样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二是怎么样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造活力。而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和创造活力,关键是要让公众作为主体参与到建设过程当中去。因此,本文从公民参与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和相关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公共文化 公民参与 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共文化创造的活力这一目标。建设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提升人文环境,打造人文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通过扩大资金投入、培养人才计划、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一方面,相继建成了全国性的文化设施,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等项目;启动了市一级的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硬件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另一方面,丰富了公共文化的内容,如:通过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社区大舞台、大型群众文艺活动等都提高了群众活动参加的积极性。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当中都始终证明了一点,只有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来,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创造活力。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以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政府活动之中。一般而言,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公民个人参与,如个人捐赠等;二是公民通过组织参与,如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组织参与、非营利组织参与、营利组织参与等。本文将从公民个人参与、社区组织参与、非营利组织参与和营利组织参与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一、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公民个人参与意识不强,需求表达受阻
公民是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供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传统体制和传统文化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公民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而正是由于这种参与意识不充分,让关乎公民自身利益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处在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中,公共需求的表达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处在了一个政府部门自说自话,难以调动公民积极性的恶性循环当中。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花费大量资金建设基础性设施,却变为“形象工程”,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生活仍处在空虚状态之中。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和公民集体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公民对公共预算形成与执行的了解、参与、监督和表达缺少制度途径是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社区组织发展不成熟,体系运作不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以社区为形式的参与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我国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建立了以社区(村)为单位的文化队,建设了文化服务的活动场所等。但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体系运作不尽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一方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属于一个有效完成上级任务的处理模式,缺乏公共文化需求的内生动力。因此,不管是在社区活动的参与机制还是评估机制上都缺乏比较成熟的公民参与机制;另一方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民众需求仍有偏差。社区是联系民众最为基本也是最密切的组织,而事实上,大量的公共文化资源被浪费掉,如:农家书屋建成后无人问津、公共文化设施建好后无人使用。归根到底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建设、功能定位都缺乏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
(三)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完善,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乏力
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受我国管理体制对“市场化”长期排斥的影响,非营利组织被排除在了公共事务之外。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仍然不高。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主体供给模式,不仅给政府管理带来了高昂的成本,而且也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性的提高。一方面,文化类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薄弱。据统计,当前我国等级的非营利组织约有二十九万个,主要都集中在了医疗(如红十字会)、慈善(壹基金)、环保(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与其他类的非营利组织相比,文化类的数量很少,仅为三千多个。力量薄弱难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难以真正进入公共事务当中。即使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摆脱掉“全能政府”的束缚。这种“全能政府”式的管理模式没有完全开放对非营利组织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途径的限制,在源头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共文化事务当中的可能性。
(四)企业公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稳定性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的补充主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大量的企业开始通过参加社会公益事务奉献社会、关怀他人。但是,企业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主要集中在了教育等方面,对于文化类的发展领域参与较少。另外,企业与生俱来的性质是利己的,进行一项决策的目的是为营利,长期的从事某一类公共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在实际状况中是不长久的,同样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公共责任的意识缺乏稳定性,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路建议
(一)完善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政府回应机制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国民素质在不断提升。但是,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多种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因此,导致了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的壮大,忽视了对文化的需求。我国政府在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方面建设了许多硬件设置,但是这些设施却得不到高效率的利用。归根到底,是公民需求表达机制与政府回应机制两者之间的障碍所造成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公民需求表达机制。通过政府对公共文化价值观的引导,端正公民的政治理想,刺激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增强;相关部门要不断的鼓励和组织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来,增加公民参与自信,提高参与能力。通过参与互动方式了解到公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政府回应机制。以公民需求为基础,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建设和进一步开放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开发更多公民参与需求的公共文化节目;通过电子政务、电话回访等方式给予公民公共文化需求回应。
(二)建设社区文化载体,规范运作体系
公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大多以社区为基础,因此,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规范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对社区的公共文化要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制定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实现公共文化有章可循,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公共文化氛围;第二,加强社区文化管理方式,进一步发挥社区文化组织作用。社区作为一个自治组织,与公民联系最为密切,因此,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方式,提升社区文化管理能力,扭转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第三,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对社区文化服务人员进行严格的挑选,同时对已有的社区文化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社区文化管理能力;第四,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采用比赛、展示等多种方式,培养公民文化兴趣、提升公民文化素养、以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扫清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障碍
非营利组织难以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之中,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力的一个难点。通常,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一方面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能聚集大量的参与人员,促进多元互补和良性互动。因此,扫清非营利组织参与的障碍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极为重要。第一,需要简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审批手续。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应由事前控制变为事中和事后控制,通过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第二,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属于发展性建设,对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或是相应的资金奖励;第三,加强价值引导。我国非营利组织较多,但其关注点基本停留在了生存上,文化服务类的非营利组织较少,发展不成熟。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价值上对有关文化类的非营利组织进行价值引导。
(四)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补充性主体,但是其拥有的资金和管理水平都要高于政府事业单位。因此,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之中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企业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活力。政府应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之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建设。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政府宣传提高企业影响力。政府部门可通过网络、报纸等手段,对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事业进行宣传,实现两者共赢。
公民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均等化和社会化,就离开不了公民的参与。因此,只有从公民个人、社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四者着手,才能保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效率,才能有效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目的。
本文编号:84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1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