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7
论文摘要 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有助于法治中国的建设,有助于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问卷,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搭建了律师与高校法学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培养高等法律人才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南京大学法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等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共赢”。但是,大多数院校仅将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为法学专业所用,大大限制了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率。如果高校组织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去法院旁听案件,或通过网络远程典型案件的开庭实况,或邀请一线司法人员来校做普法讲座,不仅能充分发挥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法制宣传的作用,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庭的神圣。
(三)家庭培育
6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价值观的确立受家庭影响,这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大多数家庭坐在一起经常会看电视节目,如果这个家庭经常看的是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说事拉理》、《今日开庭》、《政法报道》等,大学生会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相关知识,会以现实生活中知法用法的主人公为榜样,在以后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勇敢地拿起法律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其次,家长要规范自身行为,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中国式闯红灯”引起热议,部分原因是大众对家庭教育的担忧,通常家长告诉孩子不能闯红灯的理由是闯红灯很危险,为了自身的安全,我们不能闯红灯。于是,如果路上没有车辆通过,或者小心躲避车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是否就可以闯红灯呢?其实,设置交通红绿灯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双方在交通上的平等权利,闯红灯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说,作为家长而言,规范自身行为,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就成了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重要一环。
(四)自我培育
面对“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一问题时,28.8%的人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34.2%会和对方协商调解,并认为只要自己不吃亏就行,30.3%找有相关知识的朋友或者老师帮忙,2.6%选择直接把对方告上法庭,4.1%不作声,就当是倒霉。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并没有想要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所以大学生作为法治信仰的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法治信仰。首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运用自我教育法培育法治信仰,更强调大学生主动驾驭的能力,在法治信仰树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我教育法包括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关于个体自我教育,大学生可以经常观看电视法制节目,可以阅读法制报纸或杂志,也可以通过微信等客户端关注相关公共账号,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分析热门事件的法律依据,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法治信仰。集体的自我教育需要大学生积极投身于集体实践活动,比如很多城市都会有法律援助活动,这种活动将会吸引大量前来“吐苦水”的市民,大学生可以借此机会设计法律知识展板、发放法制宣传资料等了解社会上普通市民的法治认知现状及其法治素养的现状,在广泛参与中培育自己的法治信仰。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长期不懈努力,大学生一定能成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文编号:84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3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