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试析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7

  论文摘要 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在当前我国社会客观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趋于一致,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具有时间上的操作性,持续的推进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融合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解决好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主导意识形态 经济建设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 在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多样化社会存在的影响,其存在形态也必然呈现出多样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民众认同和国家认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存在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非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后者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着,其中必然有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而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有可能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一致,也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本文即是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形势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即主导意识形态的高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持续推进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发展需要解决的几对关系。

  一、 意识形态视阈下主流与主导的关系辨析

  主流与主导是语义十分明确的两个词,但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使得二者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不清,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也没有对此做明确的划分,但是就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来说,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意识形态进行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主流,从大众文化视角来看,是指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形成一种事物发展的潮流,是事物数量上的一种变化,它以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为前提,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由此可得出,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并对其产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它能满足社会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精神需要),对其他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
  与主流不同,主导就是“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及重点。” ,是对事物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主导意识形态也是如此,马克思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因为统治阶级不仅占有物质力量的优势,还具有政治上的强制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必然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推行其意识形态,并且限制甚至消灭其他敌对意识形态从而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可见,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管是从组织形式,还是价值内涵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学术界却存在着很多误用的情况。如张雷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等,这样就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否认或者忽视了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社会愈发达,思想愈开放,人民群众对于意识形态的选择就愈自由,如果统治阶级的思想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则会出现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的情况。第二,这说明统治阶级的合法性是永恒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与社会关系合法合理性的论证,如果出现阶级的更替和政权的更迭,就说明这种论证是失败的,也就表明了其永恒合法性的不切实际性。
  但这并不是说主流与主导价值观就是两条平行线,完全不存在一致的情况。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我国为了快速建成社会主义,赶英超美,政治高度集中,主导即主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反常的状态,它隐藏着极端不稳定的因素,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引领下,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走进了水深火热之中。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思想领域自觉的将国家倡导的思想理论内化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并积极外化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特征,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与民众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自觉融合,逐步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迈进。

  二、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趋于一致的背景分析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即是说,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社会内部,由于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所有制形式或者文化传统,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由于要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必然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意识形态)来引导和支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限制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以保障社会各反面的有序运行。
  我国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为了竖起一面思想文化领域的大旗,使人们的思想聚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上,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对意识形态多方面的影响和要求,充分顾及了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理论化、系统化的整体,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思想基础,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为什么能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高度融合?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加 以分析。从理论角度讲,其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的“重叠共识”理论为多元价值社会的统一性提出了合理可能的解决方式。他指出,尽管人们对正义的理解有许多的差异,但这些不同的政治观念可能导致相似的政治判断。这可以解释为不同价值的人们可以认可和遵守相同的规范,尽管社会主义中国现在并存多种意识形态,这是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和全球化的交往中所必然呈现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能满足国家治理社会的需要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从实践层面讲,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经济都呈现上升的、前进的趋势,因而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趋同的,人们是高度认可国家发展思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达到了高度和谐一致的局面。

  三、持续推进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发展需要解决好几对关系

  意识形态不仅作为阶级意识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合法性论证,为统治阶级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印记。正因为意识形态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管理,在尊重社会发展实际和人们的思想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了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时代不断发展,客观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因此,如何积极主动的在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持续地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和谐一致发展,是当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以为在现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也就是说,一个政权想要推翻另一个政权,首要的就是动摇其民众的思想意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0年代的苏联解体正是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甚至是背叛导致国外敌对势力趁虚而入,在思想上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的灭亡命运,以至于苏联丧失执政根基,最终倾覆。在国内,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也是由于“左”的思想的泛滥,,颠倒了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位置,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脱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因此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阶级斗争过程中,虽然意识形态占据重要位置,但孤立的考虑意识形态的问题难以真正有效解决问题,因为意识形态是物质基础的反映,一个政权,一个阶级想要长期的存在,只有加强物质基础的建设,让社会成员真正的感受到这一阶级的优越性,才能站稳脚跟,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也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才能让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才能真正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会达到主流与主导的一致。
  (二) 处理好一元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前我国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处理好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动摇,其他意识形态都要服从于服务于主导意识形态,否则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就会发生偏差和错误,但是,主导意识形态不能高高在上,它要从各种非主导意识形态中认识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需求,以增强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多样性环境中的主导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加强,人们的思想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转而追求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但由于大众的认知状况以及辨别能力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腐败主义等趁虚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又难以完全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人们就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判断选择他们认为有利的意识形态加以依附,这就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使得马克思主义遭到信仰危机,所以,必须促进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处理好意识形态“一”与“多”的关系。
  把意识形态区分为主流和主导,不是为了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更不是为了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需求,更加积极主动的实现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和谐一致发展,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希望有什么样的主导就有什么样的主流与之相对应,在当代中国,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必能实现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融合,这也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长远趋势和必然规律。



本文编号:84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4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