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气词历时演变的几个特点
本文关键词:汉语语气词历时演变的几个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语气词 历时演变 语气义 语音弱化 语气词系统
【摘要】:语气词的衍生取决于其自身的语义和句法基础,但其后的发展演变却主要受制于当时的语气词系统。在历时演变中,语气词的语气义有扩展、缩减和仪式化三种变化形式。语气义扩展又有四种原因:句式或语气义之间的天然联系、借用、语气义沾染、语气词系统的彼此影响和制约。语气词的音变(弱化)现象非常普遍,在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都有所反映,音变有时会造成语气词的混用,有些甚至会产生新语气词。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语气词 历时演变 语气义 语音弱化 语气词系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语气词发展演变研究”(07JA740013)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从现代汉语角度审视语气词的演变历史,人们不免会惊异于语气词的变化程度之大,正如王力先生所说:“上古的语气词全部都没有在口语里流传下来,‘也、矣、焉、耳、乎、哉、与、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①。其实非但上古,就是中古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2 李小军;;“云尔”流变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6期
3 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罗素珍;何亚南;;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耳”、“乎”的南北差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张劲秋;;《世说新语》及刘注限定范围副词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董志翘;;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路;;论“是”与“存在”[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8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2 武振玉;东汉译经中所见的语法成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3 赵新;论“V—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4 徐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J];学术月刊;1958年02期
5 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卓;;《古代汉语词汇学》指瑕——仅论汉语“词义的缩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2 金晓艳;;时间连接成分的历时演变和产生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5期
3 朱霞;;“有”字的虚化历程[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4 郑丽;;法律语言介词历时演变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天佑;;“与其”句式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诱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梁冬青;“鼎”“镌”“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7 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8 林运运;;“把”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J];南方论刊;2007年11期
9 龙丹;;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10 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士云;;说“爷”和“爹”[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叶露;释“叶”与“ST”[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陈芙;汉语方言否定范畴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琴;“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晓婷;汉语“恐惧”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7 柯西钢;白河城关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佳音;是非问句之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汤洪丽;汉语正反问句的历时演变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董欣胜;《_Z音妙悟》音系及其流变[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3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7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