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聚合结构”理论的汉语视角
本文关键词:人称“聚合结构”理论的汉语视角
【摘要】:基于对汉语各主要方言的调查,作者发现汉语人称系统的涉数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并可依据第一人称范畴的精细度不同形成排列。这与Cysouw(2000,2009)关于"人称标记聚合结构"在共时分布或历时演变上大致遵循的"第一人称等级序列"类型学发现基本相符。然而,汉语人称系统的一些特点,如包括式的形成平行于从"统一复数式"到排除式的演变,进而在人称系统中形成"非互补性"分布格局,则需要在当前类型学理论的参照下,从汉语的视角作出阐释。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基金】: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Sinotype项目(ERC AdvancedGrant 230388) 福建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称(person)是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用来指称不同言谈角色,即说.者、听者或第三方的语法范畴。人称的形式多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不同语言对性、数范畴以及社会功能的特有认知,而数范畴是影响人称最普遍、最复杂的因素。在以往人称与数的研究中,人称系统的涉数结构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伟;张玉金;;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2 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年03期
3 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永;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形式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5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与排除式[J];兰州学刊;2007年08期
6 刘丹青;强星娜;;《人称范畴》介评[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7 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及所指与称数考察[J];语言科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琴;阜阳方言语法现象举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J];国外语言学;1994年03期
2 唐正大;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J];方言;2005年02期
3 孙立新;关中方言略说[J];方言;1997年02期
4 孙立新;陕南方言略说[J];方言;1998年02期
5 张成材;《关中方言略说》补正[J];方言;1998年02期
6 赵世举;《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7 洪波;兼指代词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1年01期
8 姚振武;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1年04期
9 竟成;简论汉语人称代词[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10 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本文编号:1199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99549.html